9月5日,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发出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公开信,信中指出:“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紧接着,9月9日上午,爱国者总裁冯军通过微博发出捐赠声明:“感谢生我养我的母亲和祖国,我冯军自愿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将我个人的全部财产逐步捐献给社会,用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身上铺着最爱的中国的五星红旗,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两位表示要捐赠全部财产的企业家,被众多网友称为“裸捐哥”,但没过多久,“拒捐哥”开始出现。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自己不会捐出全部财产,他认为,应该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才是根本之道。
捐,还是不捐?这是中国企业界的领袖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企业致力于慈善事业固然没错,但通过何种方式参与慈善,答案不一。捐款与否,看似是手段问题,其实是一种责任观的分歧。
在看到陈光标和冯军的捐款新闻后,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是不是在作秀?这真让人难以置信啊,这些企业家舍得将自己努力打拼积累起来的财富就这么散出去么?”网友“云月清扬”的质疑代表了部分公众的心态。
网友的怀疑是有道理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倡议的只是捐赠半数财产,但这两位中国企业家似乎有点太“热情”了。
“他现在公司所有的钱都是风投的呢,‘玩’的是别人的钱,‘裸捐’有点不太现实吧?”这是一位爱国者前员工针对冯军“裸捐”的评论。
陈光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身家约为50亿元,为了打消公众的疑虑,他将请权威的公证机构对财产进行公证。
针对两位“裸捐哥”的行动,更多人还是表示佩服。网友“80后大男生”说,陈光标表示死后捐赠,而冯军表示在生前就要捐赠全部财产,两位都很强,是真正的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值得人们尊敬。
责任观分歧的第二点,表现在企业家的遗产观上。陈光标表示,两年前他决定身后捐出全部财产的95%,留一点给亲人,但后来想想留着5%干什么呢,干脆一起捐了算了。“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德智体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我觉得他只要继承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未来的人生路上靠自己肯定没问题。”
巨额财富丝毫不留,留给后代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财富”,这恐怕是当今大多数企业家难以做到的。
“我可以将90%的财产全部捐赠给社会或者用于创造更多价值,但我一定会留10%给家人。我属于富起来的第一代,我认同遗产奉献给社会的责任观,但接下来的第二代、第三代,不能像我这样再次从零开始奋斗。”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家告诉记者。
与这位46岁的企业家类似,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明白财富的来之不易。他们很难认同“裸捐”这样的行为,但他们都认同财富回报社会的理念。
拨开争论的迷雾,“裸捐”和“拒捐”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才是最好的企业家慈善?
宗庆后认为,捐款只是一种“救急”,但救不了贫穷。
“每次大灾面前,民营企业都在捐款,这是救急。如果是救贫,那只能越救越贫。”宗庆后表示,“其实中国民营企业家一直都在从事慈善,只是由于制度、文化的差异,方式方法跟国外不同而已。”
宗庆后认为,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家若把钱用来投资,就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多财政收入,这才是更为可行的慈善行为。实际上,娃哈哈集团一直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直致力于可持续的扶贫项目,比如,这些年来,娃哈哈一直坚持对口三峡扶贫、对口西部大开发进行支持。宗庆后认为,与捐款不同,这才是“长期的慈善项目”。
在宗庆后看来,他要坚持的,就是把娃哈哈做成世界一流的大品牌。“让更多的人因为娃哈哈的存在而生活无忧,这样才是大善。”
“由此看来,捐还是不捐,虽然是一个问题,但并非本质问题。如何让更多企业家树立优秀的责任观,并以富有创意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才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位网友发表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