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公布和颁奖都会引起大家的讨论:诺贝尔奖距离中国内地还有多远?
自从这个奖项设立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内地的国人获此殊荣,似乎这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怪圈。针对诺奖,官方也好民间也罢,谈论最多的却是“中国内地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从中国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激励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我们一直徘徊在诺奖的大门之外。
诺贝尔奖是中国内地人的一个梦想。
其实,诺贝尔奖不是主要的。获奖不获奖有偶然因素,看看获奖的那些项目都是若干年以前的项目。那么多可以获奖的项目,具体哪一年获奖真的是偶然因素。科研工作者也不是为了获奖而研究的,当然更不是应景而做“献礼工程”,获奖了是意外。
看一下现在的成果中有几个是原创性的,有几个是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所谓的鉴定大概都是项目主持人找几个评委,都是熟人,尽管这些评委也都有很大头衔,那好意思说不好听的。然后就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都成了套话。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鉴定,此现象不少见。曾经有一位老教授说,有一次他参加鉴定,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被认为是异类,后来再有鉴定会之类的基本不邀请他参加了。话又说回来,即使达到了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也是拾人牙慧,追随人家的轨迹而已。
诺贝尔奖对于原创性要求非常高。原创性研究依据现在的科技体制无法支持这种项目,失败率非常高,若干年没有成果,项目进展报告怎么写,职称怎么评,参加项目的研究生如何毕业都是大问题。因此,如果我去选择科研课题,肯定去选择容易结题的、易出成果的课题,当然这样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填缝类的课题,继续验证某个已经基本确认的观点,或者大课题中遗漏的小末节问题,发几篇SCI没有问题,职称、毕业等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想有大的成果,就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