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文艺界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对一些地区的“文化面子”工程进行斥责。据统计,全国30多个城市新建了投资在亿元级别的大剧院,总投资大致超过了100亿元。(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艺术大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也相继被曝光。早在2007年2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就曾陷入舆论的集体“声讨”中,原因是该艺术中心投资高达11.4亿元,每天高达9万元的维护费让经营陷入困境;深圳大剧院也被曝出一年空置时间超过200多天,从2007年到2010年连续亏损达两千多万元。放眼全国,其他的剧院也多多少少存在维护费高、票价高、观众少的问题,“文化面子”工程已成为众矢之的。
分析“文化面子”工程的形成,无非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地方政府“政绩秀”的心理在作祟。试想隔壁城市建设了大剧院,我们为什么不能建?不建不足以显示地方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形象工程”的诞生。其二是各地方政府的“攀比风”在作怪。眼瞧着附近城市投资数亿元建成了大剧院,我们为什么不能建得更好?于是乎,更豪华、更气派的“面子工程”也应运而生。“文化面子”工程往往费力不讨好,比如花了十几亿建成的广州大剧院,剧团进场租费一次要20万,票价则高得离谱,被全国人大代表倪惠英痛批“老百姓谁看得起?”“文化面子”工程之所以被称作“面子”,说穿了就是“中看不中用”,满足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心理”,却离老百姓越来越远,最终只能是成为劳民伤财的“文化垃圾”被公众所唾弃。
全国30多个城市新建了投资亿元的大剧院,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既然是新建成的,那么加上各地之前建成的大剧院,倘若算算此类“面子工程”的总帐足以让国人震惊!“面子工程”造成如此巨大浪费,却缺乏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实在让人痛心不已。现在看来,代表和委员们对“面子工程”的斥责已如同“大音希声”,多年前就有代表委员对此斥责过,也丝毫没有阻止“面子工程”的“上演”。
正因为斥责只能治标不治本,因此,笔者斗胆建言,希望全国两会代表通过提案或议案的方式,由中央出台惩治“面子工程”的问责机制,甚至上升至由全国人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尝不可,动辄数亿元、数百亿元的“文化浪费”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损害,只有从严从重对各地“政绩秀”的始作佣者进行问责和惩处,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面子工程”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