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20时27分,北京至福州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D301次列车4节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目前死亡人数上升至35人,受伤人数上升到210人。遇难者中有10名女性,有外国籍人士2人。
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已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以赴抢救受伤人员;铁道部、浙江省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做出了事故善后部署,并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工作。
这是近年来铁路发生的又一起特别严重的事故,相信事故调查结果出来以后,一定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责任人严肃的处理。
据悉,这起追尾事故的初步原因,是因为雷击而造成D3115次动车失去动力突然停车,这似乎又是一起“天灾”,但是,仔细分析,可能不那么简单。因为,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和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雷电造成动车动力消失,应当很快就反映到控制系统,并将信息和信号迅速传递到其他列车,让其他列车采取避险措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追尾事故呢?铁路部门的应急系统为什么会“失灵”呢?
要知道,动车可不象运行在城市的汽车,受不同素质人群的驾驶,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也存在很大差异,部分车辆车距过近,容易形成追尾。而动车之间的距离,都是经过严密设计和科学设定的,是完全有时间在前面车子发生问题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不应当出现追尾现象。即便出现电力系统被破坏的现象,也应当可以通过系统的迅速反应和信息与信号的及时传递,避免可能出现的事故。
这就带来几个方面的疑问,首先,动车之间的距离设计是否合理;第二,车辆出现动力消失等问题时,控制系统能否及时作出反应;第三,信息和信号的传递是否及时;第四,动车电力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否有保障。
面对种种疑问,我们不禁要问,铁路系统具备了与动车协调运行的能力吗?应急系统是不是按照动车速度和时间要求设计的呢?动车是否是在各项应急系统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才投入运行的呢?
要知道,应急能力不仅仅反映在事故发生后的处理上,更不反映在事故发生后领导是否在第一时间到场,而在于如何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的伤害。
很显然,铁路部门在这方面没有做到,更没有做好。更有可能的现象是,动车在应急系统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就投入了运行,而应急系统的设计也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在问题出现后,应急系统没有能够及时将信息和信号传递到各相关责任主体,而是出现了停滞、传递缓慢、传递不灵、传递不到位等现象,最终酿成大祸。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铁路部门应急能力不强、应急反应不灵敏、应急水平不高的问题,不时地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对京沪高铁投入运行几天时间就发生多起停电停运事件,铁路部门将其归咎于正在“磨合”阶段,认为几个月后就可以回归正常,以此来回应社会各方面的疑问和担忧。但是,动车已经运行了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会发生追尾这样完全可以避免的事件呢?铁路部门又将如何面对公众的质疑呢?
按理,即便控制系统出现信息和信号传递不灵的问题,也应当有其他渠道,如人工、通信工具等避险手段。遗憾的是,这些手段全部“失灵”了,全部停止了运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啊。
铁路是运输量最大、也是民众最为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铁路的应急能力,直接反映铁路的安全保障能力。如果安全保障能力不强,危险源极多,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证,谁还敢把铁路作为自己最方便的出行工具之一呢?
也正因为如此,对温州发生的动车追尾事件,决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的处理方式,而应当从整个铁路系统的应急能力、应急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来进行分析和问责,找出问题的最本质原因,避免再发生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