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屡次中标政府采购项目。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接受采访时称屡次中标为商业机密。(京华时报10月10日)
就像小怪兽总是被奥特曼打败一样,政府采购上的故事或段子,基本是无需太多智商就能想见的逻辑:一是李代桃僵,将采购权当作私人物品投怀送抱,拿返点吃回扣;二是暗度陈仓,将个人需求搭上政府采购的顺风车,吃喝玩乐财政埋单。但碍于《政府采购法》剑悬颈上,各个做起来不是欲说还休就是小心翼翼,像海口这么嚣张的做法还是很少见的。若说这就是所谓“潜规则”,显然无异于对“潜规则”的羞辱——因为“潜规则”起码还要摆出一副百毒不侵的精致“妆容”,像如此千年老妖的登场姿态,早就将一干民众视为只会道路以目的喜羊羊了。
如果没有全民的公共监督,政府采购这个“蛋糕”很容易滋生灰色利益链条:一者,在自由竞标中,买卖双方的地位事实不等,买家既是支付者,又是卖家的直接管理者,因此即便企业在竞标中吃了大亏,惧怕得罪政府也很少会选择打官司维权,也就无法引起监管部门的警觉;二者,美国生物学教授哈定在1968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所有者缺位下的公共产品,很容易成为没有守护人的“唐僧肉”。政府采购就是一块肥腻的“公地”,公共财政名义上归全体人民所有,但由于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的成本过高,如果此时监管不给力,权力者就会以个人私利的形式介入其间,从而主导资源分配。
眼下的问题是,监管程序有了、监督法令也有了,甚至公共意识也在勃兴,但采购还是在箱子里进行。政府采购在这里,阳光却在那里——打通二者之间的区隔,立法或官德似乎都不甚靠谱,关键是公权有无刮骨疗伤的勇气,将早该置于阳光下的采购环节真正兑现在阳光里——最起码,要将躲在阳光背后的政府采购猫腻痛打个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