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热点时评
每日时评:有机食品 花钱能买来安心吗?
http://www.zjgwy.org       2011-11-03      来源:浙江公务员网
【字体: 】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认证农产品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大类,有机食品处于这一“金字塔”的顶端,也最具代表性。记者日前调查了解到,2010年全国共有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202家,生产有机食品5598种,每年以大约2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认证混乱和管理漏洞,导致有机产业良莠不齐,掺假、造假事件频发,危害整个产业的发展。

  穿件“外套”身价倍增

  瘦肉精、毒豇豆、地沟油……食品问题频发,有良知甚至是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的食品厂商居然成为了稀缺品种。价格昂贵、包装精美的各种认证食品能否成为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重庆沃尔玛“绿色猪肉造假事件”再次打击了公众的信心。

  一斤辣椒20元,一斤韭菜16.5元,青笋15元,甘蓝14.8元,番茄16元……两口之家一周的蔬菜套餐共计7斤,收费98元;三口之家是8斤120元,还有针对大家庭的16斤240元的。这是深圳一家名叫“高原印象”的公司在淘宝上开的网店,专门销售从云南空运来的有机蔬菜。

  10月20日,记者在这家网店上看到,买家对这家铺子的评价基本正面,一个叫“桃花盛开”的买家留言说,“还不错。只吃了部分菜,吃到菜的原味了,西红柿好吃。”一个叫“王媛212”的买家留言说,“小时候的味道,菜不错。”很少的批评基本上都是针对价格的。的确,超过普通蔬菜数倍的价格还是让这些“高端买家”觉得有些贵。

  一位通过电话连续两个星期订购了98元套餐的买家黄小姐告诉记者,“说实在的,我自己其实也对什么"有机"并不十分了解。但是现在食品真的让人不放心,所以宁愿多花一些钱就当买个安心。”“高原印象”的业务员告诉记者,他们提供的有机蔬菜是在云南的生态农场种植的。其生产环境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水土、空气、土壤无工业污染,在人工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生物激素、转基因物种,已获得了OFDC有机证书、欧盟ECOCERT,美国USDA认证。这位业务员说:“我们的有机蔬菜确实要比一般蔬菜贵不少,但绝对是物有所值。”

  在山姆会员店,仅仅杂粮区就有40多种有机食品,一种标注了“有机产品”标志的黄豆1200克售价为25元,单价为普通黄豆的2到3倍,在生鲜区,一种有机菜心标价每公斤19.8元,普通菜心每公斤3.96元,贵了四五倍。在吉之岛有机菜心的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38元,有机生菜的价格甚至达到了每公斤41.90元。华侨城沃尔玛没见到有机蔬菜,一种小包装的有机鸡肉售价为每公斤65.9元,有机山猪肉62.9元,有机山猪里脊更是高达100多元,价格是普通无公害猪肉的2到5倍。

  记者注意到,任何食品只要穿上一件有机“外套”,身价立马升值数倍。一般而言,绿色食品的价格要比普通食品贵上30%到50%,而有机食品的价格则要比普通食品贵上2到10倍。以某大型超市的鸡蛋价格为例,盒装普通鸡蛋均价为0.75元/枚,圣迪村和德清源两大品牌的绿色鸡蛋按品种从1元到1.5元不等,最贵的是一种有机鸡蛋,均价为3元/枚。

  不过,这些有机食品基本上还是“曲高和寡”,问津者寥寥。在华侨城沃尔玛,一位50多岁的阿姨拿起一盒山猪肉看了看之后又放回去了,“太贵了!”记者指着包装上的标志告诉她这是经过正规认证的有机食品,这位阿姨说确实是不了解,也不知道有机食品的标志,更无法回答“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间的区别。她说:“有这个标志又怎么样呢?重庆的沃尔玛不是照样做假嘛!”


  认证局面比较混乱

  按照2005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甚至是经销商来说,首先对于标准就难以理解清楚,而要想从根源去追溯产品是否符合标准,则几乎没有可能。2007年,深圳山姆会员店组织了一次消费者活动到一个有机蔬菜生产商的农场现场考察,但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农超两家的品牌宣传,并不具有太多的实际意义。绝大多数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和经销商更现实的选择也就是一个购买和销售标有正规认证标识的产品。

  不过,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发现,为数不少自称有机产品被标识不全地摆上销售台。同样是有机菜心,有的盒子上标识齐全,但也有有机菜心的包装盒上只有超市的标签和“有机农庄高品质有机食品”标签,并无产地、认证信息和绿色标识等。某知名牛奶品牌旗下一款高端产品,外包装上只有一个“有机牧场”的标志,促销员也在以有机牛奶的噱头在推销。

  钟先生是个从深圳出来的成功商人,衣食无忧之后从华强北急流勇退到江西做农业,“我其实更像个票友,开始时只是为了搞一个朋友家人聚会的休闲农场,后来大家的反映不错,就想做得大一些、正规一些。”钟先生从2008年开始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规范操作,“因为没有盈利的压力,我们做得比较从容,没有给自己设置什么日程表。”钟先生说,“如果要急功近利的话,从现在开始,明年上半年我们就可以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同时进入市场。”

  据钟先生介绍,有机农产品认证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就我所知,目前在国内就最少有两套体系,一个是农业部下属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另一个是环保部下属的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他们分别作出一个"有机食品"和一个"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其认证标志也完全不同。”除此以外,有些企业因为有出口业务,往往会通过一些国外的有机认证,比如欧盟ECOCERT、美国USDA以及日本JAS。钟先生说,有这些标志的有机食品还是“相对靠谱”的。

  钟先生说,有机认证机构由国家认监委授权,目前国内大约有26家认证机构可以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的有机产品认证。“大多数在北京,深圳有两家。”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官网显示,该中心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出了752张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证书,而2010年全国有机食品才只有5598种。


  利润丰厚造假不绝

  业内人士指出,普通农产品一旦跃过有机“龙门”,立马身价倍增,这之中巨大的利益催生了种种黑色或者灰色的升值路径,重庆沃尔玛绿色猪肉造假就是一个黑色升值的典型案例。此外还有不少不良商家通过伪造“绿色”、“有机”标志牟取暴利,在淘宝网上,记者就搜索到出售绿色、有机猪肉标签的,其伪造的标签甚至连编码都有,价格是一毛二一张。这位卖家说自己的生意做了很多年,真假一般人认不出来。

  不过,跟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售假相比,还有一条更隐秘、更不为人知的农产品升值路径。

  由于有利可图,市场上充斥了大量假的认证机构或者咨询公司。记者拨打了几家号称通过率100%的有机认证机构,阅读其公司介绍得知,这些公司均为咨询公司,而这些敢接有机认证单子的咨询公司往往都与认证机构有着微妙的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道出个中跷蹊,“很多认证机构都在外面开设咨询公司招揽生意,只要肯给钱,生产记录等数据都可以作假,最快3个月左右就可以拿到有机转换证书,一年后转正。”

  10月中旬,记者暗访了数家自称能进行有机食品认证的公司,一家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有机蔬菜认证的业务员明确对记者说:“只要你备齐资料,我们会派专员上门拜访,只要达到有机食品的要求,保证成功认证。”而另一家管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始终没有说要去蔬菜基地检测,也没有说检测的相关内容,只说交过钱后,公司就会办理好认证手续。还有一家认证机构人员对记者表示,“要想办有机食品认证,只需要交1.5万元到2万元就可以搞定”,至于食品质量审查,“只是走一个过场”。

  按照规定,有机蔬菜的认证,既包括地块,也包括蔬菜品种,认证的费用与认证品种和面积相挂钩。但是记者咨询的这几家公司的报价最高的多达12万,最少的要两万元。有咨询公司连蔬菜基地都不用看,就承诺能够“通过认证”。

  但是,有机农产品却远远不是像它的证书那样容易获得。广州田鲜贸易有限公司在获得风投一亿元启动资金后,考虑发展有机种植,但最终却因为投入太大而被迫放弃。兴起于上海的多利有机农庄创始人张同贵在进军北京市场的时候也同样极为谨慎,“土地拿来以后不能直接投入使用,会有一段土壤改良期,这需要时间成本。在上海,2005年拿的地,2009年才完成第一笔销售”。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有机标准的蔬菜只用生物肥料,产量本来就低一些,一旦遇病虫害后,只能用药效比较差的生物农药,减产乃至绝产不可避免。

  对于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乱象,长期关注有机蔬菜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日远表示,这正是“假冒有机产品难以杜绝”的症结所在。企业难以负担有机农产品生产的高额管理成本,但又觊觎“有机”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丰厚利润,导致造假现象不绝。陈日远说,有机蔬菜有国际标准,在我国则由民间机构或国际认证机构的分支机构来认证,政府部门对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进行监管仍处于“缺位”,“光靠行业自律是很难的”。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