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漏油事故已有半年,肇事方康菲石油对外媒表示“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漏油事故对环境产生了影响”,面对哗然的中国舆论,康菲石油中国公司解释称原意是指溢油对环境造成的持续性影响非常小。
恰巧前些天,美国雪佛龙公司在巴西海域也漏油了,刚开始态度也跟康菲一样,摆出跨国公司的范儿,但是一张上千万美元的巨额罚单,立马就知道装孙子了。
康菲还在装爷们儿。即使措辞变得谨慎了一些,也不过是一个有文化的流氓。漏油事故可谓“有图有真相”,在此之前,海洋局和农业部已经根据自己的调查分别表示过,康菲漏油导致渤海养殖生物大面积死亡。而且,这还只是眼下的直接损失。
康菲虽然极力“大事化小”,也不得不道歉和设立一个事故基金,然而也仅限于此,破坏环境这一点是不愿承认的。认错不认罚,这可能是康菲在渤海漏油之后抱定的想法。康菲的态度我们不奇怪,奇怪的是我们的态度是什么?
对于康菲的乖张,舆论大多指出法律的软弱,有关部门的“软作为”,甚至是在一种“报喜不报忧”的思维指导下,不愿意舆论和受损失渔民大张旗鼓地向康菲讨个说法,担心渤海污染过于刺激老百姓。因此,我们的态度,既很愤怒,又很无力。而这样的态度,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保护渤海人人有责,无人负责。
经济学中有一个“公共用地的悲剧”,凡是公共用地,或是草原,或是森林,或是海洋,大家都来用,不用白不用,往往还是拼命用,最后过度的使用导致该块公共用地的资源枯竭。渤海就是这样,不论是对于地方还是企业,都是一块为GDP排污的公共用地。因此,对于渤海,最悲催的事情,不是康菲的漏油和耍无赖,而是滑向公共用地的悲剧。如果还要把这悲催加一个更字的话,那就是“有形的手”充当了看悲剧的观众。
在甘肃校车事故之后,国务院很快就宣布要在一个月之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不管具体内容是否科学和可操作,但这样一个态度却是鼓舞人心的。反观渤海漏油之后,我们却缺乏这样一个重视,不是把康菲事件作为一个契机,一个改变渤海“悲剧”的契机,而是继续按部就班地走本就孱弱的程序,眼光还仅仅只是康菲的个案处理。
即使有康菲这样的无赖公司,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规范和规则,无论是什么所有制的公司,都适应同样的法律,那么渤海最终还是会恢复生机;如果我们建立不起这样的规则,即使通过行政手段对康菲实施了远超20万元的处罚措施,依然无法避免渤海沦为死海。如果我们希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一样流着道德的血液,那么就要用规则来倒逼他们的责任和道德。即使是因为目前法律的不完善而让康菲钻空子,但规则如果建立了起来,就可以紧盯着下一个康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