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丑陋的替考到无序的加分,它暴露的是涉事几方的底线陷落,也反映出,部分现行政策与民意的背离、跟当下形势的脱节。
日前,教育部等部门已对河南省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对媒体曝光的辽宁本溪、河南漯河等地的体优生涉嫌违规加分问题也正在调查。从替考作弊到加分舞弊,或许从巨大的考生基数看,仍属少数,可纵然是少数,也足以为教育敲响了警钟。
作弊事件中“主角”的底线下移
应看到,这些事件中,无论是被替考者还是枪手,及至违规加分的体长生,许多用当下时髦的话说是好学生、尖子生、甚至是状元级别的。但在这样明摆着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的事儿面前,他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判断和人格底线,违反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人要诚实。这难道还不为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敲响警钟吗?试想一下,这些人如果上了大学成为所谓知识精英,成为国之栋梁,其品行污点在他们入学那一刻已经注定,而在他们以后成长路上也会挥之难去,如此学子接班,后果怎堪设想?
当然,当我们责怪这些孩子们的同时,更该责怪大人,包括家长和老师。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看,从事这类违规违法活动,如果没有大人的庇护、纵容和指使是很难完成的。不管出于何种考虑,这些该为人师表的老师们,这些该为孩子做榜样的家长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给学生留下师道无尊严的形象,给孩子留下父母骗天下的印记。由此看,这些事情,发生在孩子们身上,根子却是成人之过。
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在这些事件中,对从枪手替考到体长生违规加分种种恶劣行为,事发前,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包庇纵容令人发指;事发后,这些部门和学校的责任推诿,甚至百般抵赖,则令人愤怒。如果说,家长爱子心切、老师祈求成名,尚有一点点理由的话,那么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代表教育纯粹意志的学校的所作所为,则完全让人不可理解。换句话说,一个地方的教育秩序、一个学校的良好风气之底线,就靠行政力量来维系,保护教育纯粹性的最后防线都被冲垮,那教育尊严何在?用老百姓的话说:“要你们这帮人干什么?”
问题频发也是教育反思的契口
我们说从枪手替考到体长生违规加分给教育敲起了警钟,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事件的主角们,还因为事件本身。不要忘记,这些事件都与高考有关——全国最严格、教育部门采取措施最严密、惩罚也最严厉的考试尚且如此,遑论其他?
近些年来,各地各校不断曝光的高校书记校长腐败案件、教授造假之类事件,都是这一次事件的前兆和折射。它们都在不断地警醒我们,教育已变得越来越不纯粹,“杂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遭人诟病。尤其不可理解的是,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对自己管辖范畴内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丑闻”,动辄态度暧昧敷衍或不肯担责。没出事前,把它当政绩大旗挂起;出事了,则立马变成“局外人”。
毫无疑问,发生这一切问题,也反映出管理与形势的脱节,体现了调整政策的迫切性。比如对于加分政策,公众和媒体不断对其诟病,为何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加分政策应该缩小到最小范围和最明确指向,不给违规者违规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我们许多的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推动公平促进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但同时是否考虑到中国国情,是否该有相应的措施跟进?如果没有,急于推行这些政策,无疑是为这种教育的堕落客观上推波助澜。近期发生的这些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应该全方位、立体化和多维度地考虑,而不能单兵突进,以显政绩。
透过从枪手替考到体长生违规加分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再为教育敲起了警钟,为孩子、为家长、为老师,为学校、为教育部门,也为全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须知,当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教育是最该从中发挥正能量,也最该守住底线的领域,遗憾的是,问题频发、乱象丛生,一次次毁损其公信。真不知道,警钟长鸣何时才能内化为教育的反思契口和进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