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妈妈求你了,下楼去转转吧,下一次楼妈妈给你5元钱买吃的……”
在使尽各种招数,想让“宅”在家里的女儿出门都宣告“失败”后,家住新牌坊旭日·凤凰城小区的李丽不得不花钱求女儿下楼活动。
李丽的女儿只有12岁,除了上学,就是“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基本上足不出户。这使得她的身体素质非常糟糕,“学校的体育测试基本上都不达标,眼睛近视,体重超标,一有天气变化就感冒。”
家住沙坪坝汉渝路的陈女士有着类似的烦恼。她正在读初二的儿子,也是一个典型的“宅男”。今年暑假,她没有给儿子报任何辅导班,就是希望他能够多到户外活动一下,锻炼下身体,为学习更为紧张的初三打好身体基础。“但事与愿违,他天天窝里蹲,做作业、看电视、上网。我们都要上班,也没人督促他。一个假期下来,非但没晒黑,还比读书时白了,本来有些近视的眼睛又加深了100多度!”
最新公布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听音乐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另据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调查显示:27.7%的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群体中心主任江崇民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这种‘宅’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急剧下滑,而且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面对如此情形,我们不禁心生疑问:孩子们正处青春年少,户外运动、体育锻炼本应是他们最爱好的事情,缘何现在却喜欢“宅”在家里呢?
没场地
孩子想“动”该去哪儿?
12月7日傍晚,渝中区学田湾春森路路口,居民楼下仅有的一点空地上停满了车。家住附近的孩子们只能在马路边玩滑板、踢球,时不时还要跑到马路中间去捡球。不时,有汽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让人不由得为这些孩子捏把汗。
“我们也知道危险,但是放学后想运动一下,找不到地方呀!”11岁的陈哲小心翼翼地在人行道上滑着滑板,有些无奈地说,“妈妈只允许我耍20分钟就必须回家。”
12月8日下午,渝北区松树桥中学门口,几个在附近居住的孩子抱着篮球想进操场玩一会,却被传达室值班老师制止:“学校有规定,非本校孩子不能使用学校操场。”
“据我们调查分析,目前还是有很多孩子喜欢体育运动,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场地,这一想法往往被扼杀。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也变成了‘宅童’。”从事青少年体育研究的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郭淳说。
一直关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曾明确指出,缺少运动场地,是阻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并导致他们体质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的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在这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健身路径的安装数量为888套。这对于偌大的重庆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人口极为密集的旧城区,建筑物鳞次栉比,很多地方开车、走路都显得拥挤,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空间自然无从说起;
在社区配套较好的住宅小区,尽管有一些体育设施,如适合中老年人活动筋骨的太极推揉器、扭腰器、蹬力器、压腿训练器等,也有适合儿童玩耍的跷跷板、滑梯等,但唯独缺少青少年需要的足球、篮球或轮滑场地;
有些住宅小区,附近也有健身场地、篮球场和游泳池,但是由于收费昂贵,孩子们大都只能望而却步;
目前,我市有超过78%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级学校,但是,这些场地在暑假和周末的开放率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