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来,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了观众。从今年8月这档节目在每周五“黄金时段”推出以来,观众的关注度持续攀高,掀起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何以能够吸引观众?难道仅仅是个“书写”问题?显然,节目中出的一道道汉字听写题,让一些观众不得不给自己贴上“文盲”的标签。对不少离开校园已久的人来说,不只是一些结构复杂、罕见使用的汉字让人写不下来,更有一些笔画简单而“高频”的汉字让人“举白旗”。当然也就有了在“惭愧”之下的“继续看”,或者“兴趣”之中的“娱乐看”。
但是,往深处想一想,并无奢华场面和明星阵容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甫一问世,便以其益智的清丽身姿和积极的文化情怀,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创下全国收视佳绩。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心中而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汉字情结。这样的节目,达到了“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效果,可以说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汉字被错“书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对汉字书写和传承提出了挑战。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载体,提倡正确“书写”,是因为书写是汉字的基本属性,是汉字传播的前提。中华民族文化,绵延数千年,固然不只在文字本身。但那些珠圆玉润、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的汉字,若在我们的忽视与冷漠中,慢慢成为历史的遗迹,岂不是有愧于先人一笔一画刻凿出来的古老文明?
说起传承中华文化,大家都认为很重要,很必要。但在行动上,一些人似乎又成为“旁观者”,强调客观原因多,查找自我责任少;等待别人先做的多,自己率先干起来的少;宏观的话说得比较多,具体实事抓得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办者以自身行动,践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其中有两条启示值得深思。
其一,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坚守与创新并举。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我们最值得保存和珍惜的文化瑰宝,要弘扬汉字,需能开拓汉字的艺术美。要让汉字进入百姓的生活,进入我们的艺术领域,让人们感到美,感到震撼自己的心。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不仅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有能力激活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重新焕发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想象力,让汉字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其二,正能量的传播,关键是提高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时指出,“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思想文化需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提高群众素养,是宣传思想工作艰巨而重大的使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积累,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通过“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实现提高“软实力”的目的。
热议:
郑州日报:提笔忘字“通病”的出现,不只是成人书写功能集体退化的一种表现,而很可能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断点。因此,会写字,写对字,写好字,通过各种方式弘扬和倡导书写文化,才能更好地增进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才能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文化传承中继续发扬光大。
北京日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持续升温,考倒不少“神孩子”,“遄飞”、“穷蹙”、“小簟”、“圩顶”、“踵见”、“兢惧”等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请”出来的生僻词汇,让观众直呼“题目变态难”。
在汉字书写能力不断下降,在国人的汉字自豪感、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弱化的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于汉字的健康发展,的确是一种积极推动和拯救。汉字书写从娃娃抓起,值得期待。
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过犹不及”,为了提高所谓的听写能力,专家和评委们陷入了刁钻古怪、极其所难的圈子中,怎么样刁难孩子怎么样搞,怎么样晦涩难懂就怎么样写,让这些初二的孩子们陷入了无所适从、头脑发蒙的态势中,还是有点“过”了。
毕竟,汉字听写大会不是为了考倒孩子,而是为了唤醒迟钝的汉字发展自豪感;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汉字书写冠军、亚军等虚荣,而是为了提高国人的书写汉字能力,减少提笔忘字的习惯;不是为了追求狂欢热闹的收视率,而是为了挖掘汉字中蕴藏的深厚的文化魅力、古色古香的美韵和光彩。
说得再坦荡一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档节目,就是一个汉字的文化发展和传承平台,深层内涵更在于让人们学习汉字的写法和书法,体会到更多的传统美、均衡美、宁静美、恬静美。体会“慢书写”中潜藏的缓慢的节奏、悠然的姿态,充满了芳香的松墨韵味,以及心情平和的淡定情怀,正如歌曲《中国娃》所唱到的,“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从汉字书写中,得到历史和人文内蕴的提高。
由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该摈弃这种偏难古怪的发展方向,比如,可以在强调会写的同时,写得好看一些,具有书法美,结构美,多强调书写者的审美水平以及美的书写能力;还可以在强调会写的同时,多向大众传播文化继承、汉字发展简史等,讲讲某个汉字的来源等,让更多人了解汉字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比这种“崇拜”更有意义,更有发展和指导价值。
模拟题:
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电视栏目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汉字热现象,你怎么看?
解析:
习近平同志说过,“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核心标志。
历史发展到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了强大的挑战。网络社会工作、学习的特点,让快餐化、碎片化的学习大行其道,这种牺牲系统性和深度的学习方式,已足以让我们对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深深的忧虑。而做为文化载体的中国汉字,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屡见不鲜。
汉字热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它唤醒了全民族对本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它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过程中的不足,引起我们的警觉,鞭策我们要正视不足,进而做出应有的改变。
其次,它用电视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播载体,用真人秀这种寓教于乐的节目形态,激发起了全民关注汉字学习的热潮,通过塑造一个个“汉字英雄”,告诉我们汉字学习并不可怕,实乃“非不能,实不为也”。
最后,它顺应了民众的内心需要。重塑中华文化的辉煌,是中国目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渐提升过程中民众的强大期盼,是国民发自内心的强大愿望。而汉字做为中华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受到民众热捧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当然,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前,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注重节目的形式,更要注重节目的内涵和细节,“汉字听写,别陷入刁钻崇拜”。
我们要把握这个宣传汉字、宣传中化文化的大好机会,坚持正确的方向,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华,抛弃其中的糟粕,激发国民更大的学习热情,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