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整个给定资料的全貌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申论考试的特点是“寓答案于材料之中”,只有对材料有了了解,答题才能“有的放矢”,符合要求。具体来说,考生需要对材料所讨论的主题、每段材料所讨论的内容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大致知道每段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一要求的要点是“全面”,特别是有的时候一些结论必须在材料全部读完之后才能作出,需要考生注意抓住材料的主要脉络,不要断章取义。
其二,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所谓含义,根据工具书的解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包含的意义。因此,“给定资料的含义”也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某个资料段落所包含的意思,或者在整个材料所讨论的大主题下某一段材料的意思。例如,2012年国考省部级材料中写了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刘女士赶集归途中路遇李老太太搭车,结果好心办坏事,李老太太因为刘女士驾车出了车祸而死亡;刘女士要给予李老太太家属赔偿而对方坚决推辞;题目则要求通过对这段故事的思考来写文章。如果仅仅就事论事,这一故事可以引申出无数主题,例如交通安全问题、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问题乃至治理非法营运问题等等。但由于整个考试材料的大主题是社会道德,考生就必须把这段故事放在社会道德范畴内考量,抓住李老太太家人说的一句话--“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来做文章,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其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申论材料中有很多是具体案例,还有一些是一些专家、学者关于某个问题的评价和表态;这些内容对于说明某个问题起什么作用,要说明这个案例的报道者或者申论考试的出题人对这个问题抱何种看法,是考生需要弄明白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作者的用词、对事件的评价来提炼相关的观点。
其四,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有时候,一些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或者观点放在材料的大背景中,实际上是要说明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这就要求考生由表及里地看待事例、观点或现象。如2009年北京市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招考《申论》材料中,题目要求“概括我国酒后驾车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而材料一主要讲我国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而有人撞飞了行人,其朋友却满不在乎,说“没事,这是小事情,无非给伤者一个补偿,能了就OK了嘛”。从这一语句中不难看出,造成我国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一些人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撞了人竟觉得无所谓。但由此及彼,我们不难发现这也是酒后驾车的原因之一,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是造成一切交通肇事的“本质”问题。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考生也要注意分辨。
总之,阅读理解能力是申论考试的基础能力之一,它不仅仅对概括题有极大的帮助,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乃至文章写作的论点提出都需要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按照大纲要求有意识地多读一些社会问题的相关材料,在头脑中建构起通过材料全面把握问题的意识。
申论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参看2013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