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将于11月24日隆重开赛。本文希望通过科学解读申论最新考试大纲,全面总结申论热点和冲刺技巧,帮助考生消除考试盲点,做最有效的冲刺。
一、大纲变化解读
过去三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大纲一直保持“一字未变”,但新近发布的2014年大纲令许多考生感到“困惑”和“纠结”。一方面考试的时间由150分钟延长到180分钟,另一方面大纲对于考查能力和具体要求却未发生任何变化,依旧分为“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两类试卷:省级机关依旧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以下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针对这30分钟的考试时间变化,考试内容又将可能会在哪些方面作出改变呢?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第一,给定材料、题型和作答要求不变,只是延长了考试时间,帮助考生更加真实、全面地展现自己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应更加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作答时间,尤其是要仔细阅读给定材料,准确把握命题人意图;仔细审题,确保作答符合要求。
第二,题型和作答要求无明显变化,给定材料的阅读难度加大、字数增加。在过去三年的申论考试中,给定材料一般包含案例型、数据型、纲领型、评论型和其他等五种类型的材料,字数一般为60007000字。针对今年可能出现的给定材料字数增加、材料类型更加复杂的情况,考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梳理材料的脉络,从表面杂乱无章的给定材料中,找出反映给定主题的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给定材料无明显变化,但是题型设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去三年,申论考试一般包含45道题目,包括概括题、分析题、公文题、对策题和大作文五种类型。根据新的考试大纲,题目类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可能出现题目数量增多,作答难度增大和写作字数增加的现象。这些变化,都需要考生认真审题,仔细阅读作答要求。
二、热点剖析
从2010年开始,《时事报告》杂志社与教育集团二者发挥各自优势,于《时事报告》杂志上,对时事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和相应的申论模拟。4年的努力和探索,为众多考生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13年至今,《时事报告》已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美丽中国、绿色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化解产能过剩”等社会热点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命制了模拟题供考生练习。考试前夕,建议考生除了对上述热点做一个系统的复习和模拟测试外,还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热点问题。
热点一:杜绝铺张浪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一些人挥霍浪费的现象也令人震惊,铺张浪费之风已蔓延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这绝非一般小事,因为它不仅严重脱离了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目前,我国各种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其中,公款浪费更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需要加大解决力度。第一要改革公务接待制度。应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接待标准,严格遵照执行,切实把接待费用降下来。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对外不对内的原则”,国内公务实行“谁出差、谁负责”制度,推行货币化改革,彻底扭转公款接待政府兜底的现状。第二要规范财政预算制度。应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仅标注大类而且列出具体项目,同时推进预算决算公开,让预算约束真正硬起来;同时,严格监管预算外收入,将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第三要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特别是重大问题的决策,应充分调研和论证,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决策时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杜绝错误决策导致的浪费行为;决策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跟踪,督促落实,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第四要严格问责制度。要依法追究行政、法律责任,提高公款浪费的违法违纪成本。第五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强化人大、审计、纪委等监督职能,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要进一步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和处置机制。
热点二: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见,城镇化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城镇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二是户籍制度让农民工“被城镇化”。三是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
当前,新一届政府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建设新型城镇化,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推进城市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为农民工等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要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为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条件;要大幅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财政保障,使其与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二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要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要加快推进农村征地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要进一步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安全。三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方面要推进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合理布局,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四要集约节约,在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建设。要尽快推进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励引导形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产业体系;要加快节能建筑发展、推动新能源的普及应用,使我国城镇化走上绿色、低碳的健康发展之路。(具体内容可参阅《时事报告》2013年第10期《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一文)
热点三: 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舆论监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达到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网络舆论具有范围广、效率高、方式灵活、信息交互等特点。
针对国内网络舆论问题,考生需区分“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控”两个概念。“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网络舆论监控”,则是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一个过程。
为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政府对于网络舆论要树立正确的观点,采取合理、合法、合规的措施。第一,政府要积极处置,而不要推诿掩盖。网络时代,应坦诚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对工作失误不含糊,对责任人员不护短。同时,积极澄清误解,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开诚布公地解释。第二,政府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而不要迟缓拖延。网络时代,危机响应的速度和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应在“黄金4小时”内及时公开信息、着手调查。要滚动式发布与综合性发布相结合,最大限度满足民众信息饥渴。快的同时还须“准”,慎下结论,避免因信息差错使引导陷入被动。第三,政府要真实客观,而不要断章取义、避重就轻。舆情应对既要及时发声,也要有效发声。要及时研判舆情,掌握舆论主要关切,敢于回应焦点问题。对一些背景复杂、有违直观感受或已形成思维定势的问题,要下大力气调查,用充足的证据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才能令人信服、信任。第四,政府要建立和形成机制,不要被动应付。对突发舆情热点,相关部门应迅速组成联合机构,共同分析研判应对,不能拿新闻发言人当“挡箭牌”。舆情应对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应完善舆情监测、预警、分析、处置、反馈、评估机制。日常工作要畅通网民参政议政渠道,还要提升领导干部的舆情意识与工作作风,避免雷人雷语、处置不当引发次生灾害。
打击网络谣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综合各国的做法以及政府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一是全社会对网络空间要有正确的认识,二是个人和组织要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三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四是做好全社会的媒介素养培育工作。(具体内容可参阅《时事报告》2013年第10期“网络舆论治理篇”)
三、冲刺备考
申论是一种测查考生能力的考试,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准确把握题型,按照题型的规律和要求作答。具体而言,概括题是要求考生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来表达材料的意思,因此,考生答题时一定要忠实于材料,答案要简洁、有条理。分析题是要求考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辩证地剖析问题,因此,答题时分析角度要全面、多元。对策题则是要求考生针对给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答此类题时,考生一定要注意提出对策的主体,所提建议一定要与主体的身份相对应。大作文考查得较为全面,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做到:立意正确,不能脱离材料;结构完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部分缺一不可;论证充分,有理有据;表达流畅,卷面整齐。
最后,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距离考试仅剩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考生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无论是热点材料还是考试真题,考生都要有所兼顾;热点分析要注重逻辑,避免死记硬背;充分利用考试真题来总结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掌握答题规律。
申论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4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