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试题中心  >> 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
2013年浙江公务员备考《申论》模拟题六
http://www.zjgwy.org       2012-11-20      来源: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word打印版下载2013年浙江公务员备考《申论》模拟题六

 

  相关阅读: 2013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模拟试卷

 

 2013年浙江公务员备考《申论》模拟题六


  一、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资料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乡之间割裂及其日益扩大的差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以后,城乡一体化问题不仅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同时又成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大量事实表明,在现代化进程的一定阶段,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城乡发展失衡的现象,而且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失衡以及由此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甚至会持续扩张,这是社会演进中的一种自然过程。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又会成为各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基本趋势。


  资料2


  当前德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欧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高达90%左右,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德国在联邦宪法中规定:追求全德国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在城乡建设和区域规划的政策上始终贯彻两项重要原则:一是在全国境内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减小各地区的差异;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使后代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职能分散在全国各地城市,以形成全国城市均衡分布的局面。德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立法,把保护村庄原有形态、有限度的改造更新老建筑和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更新的主要任务,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德国还在宪法上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如选举、工作、迁徙、就学、社会保障等平等的权利,在社会上没有明显的农工、城乡差别,可以说农民享有一切城市居民的权利。农工差别只是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别。只要农民进城工作,按章纳税,进入社会保障,就成为城市居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所倡导的“等值化”理念得到实践: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但等值”的目标,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城乡等值化确立的核心思想是:让农民在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待遇等生活质量方面与城市形态不同类但等值。农村建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不盲目照搬大城市的生活模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的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的新农村。


  早在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美国就从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至今已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且在持续的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明显。20世纪初汽车出现后,美国掀起了改善公路运动。1910年成立了“美国公路改进协会”,各州拨款数百万美元改善乡镇和各郡的公路。1916年,美国政府颁布联邦资助公路法,提出在全国新修41000英里长的公路。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快了城郊一体化进程。到20世纪90年代初,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全部完成,使得远离铁路线的乡区很容易到达城市,引起了居住、商业、工业的郊区化,也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打开了方便之门。


  资料3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860年时,农产品加工业在美国工业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工业化的这种特点促使农业等基础产业发展较快,反过来又刺激了工业发展,农工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较快发展。同时,美国特别重视产业的升级换代与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其第三产业就业从工业化较早阶段开始就呈现出与第二产业同步增长或比第二产业就业优先增长的趋势,农业劳动力一开始就较多地流入了第三产业。


  此外,美国在战后初期实施了农场政策和农场家计政策。1955年美国农业部首次提出“农村发展计划”,20世纪60年代提出“反贫困战争”。随着农业地位下降,农村发展政策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振兴,80年代重点转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并开始与农场支持立法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农村发展立法内容更为广泛、政府职能更重要、支持力度更大、农村发展政策与农场支持政策不断融合,持续推动了美国农村地区进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


  资料4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曾有人对中国城乡之间繁荣与衰败的巨大落差作出这样的描述。可是今天,当记者踏上脚下这片土地时,发现城乡之间正悄然进行着从割裂到融合的演变:被跨越的贫富鸿沟,被拆毁的制度城墙,被破除的产业藩篱……


  一组组具体翔实的数字,一片片璀璨亮丽的城镇群落和“美丽乡村”,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创业故事,无可置辩地昭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现代化。城乡间国民的贫富、待遇和素质差别,正在逐步消除。这一切,实实在在地发生在21世纪初中国东部的浙江大地。


  同样笼罩在金融危机阴霾下,2011年经济发展中这些数字和现象再为浙江人带来荣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连续第27年居各省、自治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37∶1,远低于全国平均数,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个数字可以破解浙江城乡“均富”现象之谜:浙江企业99.8%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个数字的背景和另一层含义是:支撑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力量,是农民。


  诸暨市大唐镇户籍人口才三万,却有一万多家企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办企业,一户人家兄弟姐妹几个,只要有50平方米的房子,就会拿出20平方米搞袜机,创业致富。诸暨市副市长吴成表说,一般情况下,一家人一年至少能赚个五六万元。


  “中小企业是万善之源。”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他分析国内外有关数据后发现,“凡是每一千人拥有企业数量比例高的地方,城乡差距、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就低。”


  “没有9亿农民的中产化就没有中国的橄榄型社会。”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认为。在浙江各地,不乏这样“橄榄型”社会的雏形。


  乐清是一个县级市,总人口118万,出去“闯市场”的就有四五十万,光在北京经商办企业的就有10万人。乐清市一位领导认为,如果光就本地户籍人口而言,乐清目前的社会结构类似“橄榄型”,低收入群体约占5%,家庭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有10%,余下的人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至10万元范围内。


  “民有是民享的基础。使千百万农民成为‘有产者’是‘破译’浙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密码。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有产者’,使他们不仅获得劳动的收益,也能享受到财产的增值。”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


  资料5


  家住杭州余杭区良渚镇的76岁农民曹彩娥最近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她装一个心脏起搏器,光器械就要3万元。儿子陈永南说,母亲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住院手术能报销60%,算下来自己就花一万多元。


  同曹彩娥一样,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几的医疗待遇。“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新农合”报销比例逐年提高。


  “为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牺牲‘三农’,以农支工、以乡支城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分割的二元结构。”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委员顾益康说,“但是,城乡分割违背了普遍规律,城乡统筹才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保证。”


  记者在浙江各地采访时,不少基层干部由衷地说:我们的发展欠农民太多了,该是“还债”的时候了!


  历史又一次赋予浙江率先探路的使命。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浙江一直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各项改革的前沿,2004年浙江便制定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建设纲要。2011年浙江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率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


  近十年来,浙江在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上迈出了很大步伐: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工作不再成为“居民户口”的“特权”;率先在全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免费培训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全部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先实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开展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让农民更高兴的是,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这些过去城乡有别的“待遇”也开始渐渐统一。2011年,浙江省所有市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年2500元以上,一些地方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同标。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平均达到379元,所有县(市、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6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0年开始,全省498万名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按月领取了每人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


  资料6


  “脏、乱、差”曾经是中国农村形象的代名词,工业化浪潮中带来的污染、破坏使许多地方秀美山川遭劫。但如今,浙江可以自豪地说:农村真美!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自此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2003年,浙江省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等农村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开始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前几年,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垃圾乱放、污水乱排,一到夏天,臭气熏天,经过环境整治,环溪村变了模样,“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现在说起家乡,村民周忠平念起了打油诗。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说,十年来浙江农村环境治理进行的如火如荼,仅2011年一年,“千万”工程实际投入资金100多亿元。目前全省累计60%左右的行政村得到初步整治,85%以上的行政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0%以上农户完成卫生改厕。随着工程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农村到处都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城镇能处处感受到‘美丽乡村’这样的景色,村里人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便利和各项公共服务,这是我们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目标。”


  资料7


  记者从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2011年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业直接营业收入70.5亿元,游客购物收入15亿元,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011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比上年增加1768元,连续27年位居中国各省、自治区首位。2011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行“美丽乡村”建设,一大批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在浙江大地崛起。借助秀美风景,浙江省已建成农家乐旅游村点2765个,经营农户达1.2万户,直接从业人员10.17万人;全年直接营业收入70.5亿元,游客购物收入15亿元。


  浙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不到中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只占GDP的5%,但是,浙江市场化程度高,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王国,浙江农业借助灵活的体制机制,推行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使之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渠道。


  在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浙江多地市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春节假日旅游市场特色,纷纷推出“古镇龙年春来早”、“美丽乡村过大年”、特色美食文化活动等系列特色活动项目,进一步带动了春节假日旅游市场,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农村休闲旅游度假。


  资料8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看似极具反差的一句话,却是浙江首富村与浙西贫困村“城”、“乡”生活的最好写照。


  1982年,靠村级经济成长起来的杭州萧山航民村成为全国闻名的“百万富裕村”。这个仅有一平方公里的村庄,人均GDP早已超过10万美元,10年前村民就住上了价值千万的豪华别墅,享受免费教育、医疗保障,卫生、村级控股分红、文化和其它福利事业日趋完善甚至已经超出城里人的待遇。


  不过,在航民集团党办副主任陈国龙的眼中城乡差距仍然存在。“航民村再富也只有文化中心没有博物馆、3D影院,航民村配套设施便利也只有三江超市,没有城里既可购物又有逛街的万象城,航民也只有村办幼儿园不可能具有高师资的中学、大学。”


  与浙江第一村萧山航民村相比,淳安县狮古山村是个十足的贫困村,蜿蜒盘旋的山道是连接县城的纽带,也正是这条纽带让县城的人向往乡村淳朴的生活,让乡村遐想着城市生活的美好。从乡政府驱车30分钟穿过一条条崎岖的山道,便能看到沿途插满红旗和一条条红色条幅的一个小村庄。


  前年冬天,相关部门来该村考察了“红色、绿色、古色”乡村旅游资源。经过多方奔走努力后,一个以“重走红军路,当好接棒人”为主题,融军旅体验、登山健身、美景观光、野外采风、农家休闲于一体的的红色之旅项目在山村初显雏形。


  在山村,昔日残墙断壁、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乱扔、人畜混居脏乱现场一扫不见了,三改式厕所、沼气、新盖小楼房、新铺的公共道路让小村庄“脱胎换骨”,记者站在山村,远处青山苍柏、瀑布、古树林立,空气清新令人好不惬意。


  十一黄金周,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迎来了1000多名上海人,村民们在欢喜的同时又有了新的隐忧:新建成的村级公里只有数米之宽,难以同时承载两辆汽车同时通行。建设更宽公路迎接更多客人赚更多的钱成为了村民们共同的愿望。


  资料9


  “狮古山村的城乡统筹即是产业统筹:打造全县旅游化,通过旅游把城里的人流带到乡下,然后再以人流带动消费流。”淳安县委常委汪建华是这个偏远的山村的探路人,多次奔波于城乡道路间。


  红色旅游开展后,狮古山村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比去年增收了15%。据悉,目前狮古山村已经成为淳安县城乡统筹的一个试点,这个模式也被称之为狮古山村大连岭模式。


  加大贫困村扶持力度,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交通道路建设是城乡统筹之根本。而饮用水、厕所、小超市、医务室、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建设也必不可缺,这包括如何解决农村新农村合作医疗不能解决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一系列问题。


  汪建华认为,破解狮古山村困境,下一步不仅需要继续改善交通条件,还要村建设规划以及提高当地农民服务市场经济的技能。


  而在航民村陈国龙看来,航民村的城乡差距根本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求。比如村里放电影放来放去还是老三样,《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片没办法拿到,航民村也没办法将城市有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搬到村里。


  2010年12月,航民村所在的瓜沥镇被列为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这里要逐渐从一个镇转变为一座城,这是浙江省实施城乡统筹的一项大动作。然而仍有小部分航民人出于长远考虑,在城里置办2套房,他们多数出于子女上更好的学校,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的目的。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硬件建设,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以及社会资源整合几个方面。而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的问题、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加快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是城乡统筹中的六个关键问题。


  毋庸置疑,航民村无论是在村容村貌改建、道路建设,还是在体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已经不是问题,且均享受到城里待遇。但是物质富了,制度也要富裕起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如陈国龙所说,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城市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而农村有蓝天碧水,幸福指数高于城市。城里人在农村生活几天会觉得很新鲜,但要生活几年就会感觉落伍。反之亦是同理。


  航民村很难像城市里一样拥有大型硬件设施,但可以实施城乡公共资源对接。比如,可以通过城乡医院资源对接,实现小病在村医务室看,大病来城里看。“让城里人到乡下养老,让农民来城里学习交流。只有城乡对接,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享受到对等的待遇、权利才是城乡统筹的宗旨。”杨建华建言。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王教授也指出,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是不一样的,农村的人生活和城市的人生活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不同的特点,不能片面要求一致相同。城市一体化在给农村带来进步的同时,希望不会影响到农村特有的一些美好的东西。如果人们可以自由地择业,自由地居住,那么不管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


  资料10


  日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大优势和特色,是“八八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必须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彰显这一特色,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增强城市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辐射能力,增强城市宜居宜业的承载能力,着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工作机制,促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作答要求


  1.根据给定资料4-7,概括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的成绩。(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300字。


  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深度。字数不超过400字。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浙江实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50分)


  3.要求:(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


  (2)论述深刻,条理清晰;


  (3)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1、根据给定资料4-7,概括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的成绩。(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1、中小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越来越多农民成为“有产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发展进一步均衡。


  2、制度改革和创新颇有成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福利待遇‘地位’落差逐步消除,农民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医疗、救助、教育等福利待遇。


  3、农村人居环境和社区服务得到改善。垃圾清理、污水治理等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效果显着,农村生态得到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4、“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迅速。一大批美丽乡村在浙江大地崛起,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拓展增收新渠道。


  【赋分说明】


  按点赋分,每点五分。每点的前面概括3分,按关键词给分,后面表述2分,意思相同即可。


  每点关键词:1、中小企业、农民收入;2、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均等;3、人居环境和社区服务;4、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业。


  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深度。字数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一、城市的优势:经济发达、交通便捷、大型配套社会服务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资源丰富。


  二、乡村的优势:接近自然,空气清新,生活压力小,民俗特色文化丰富,幸福指数高于城市。


  三、二者关系:农村和城市各有各的优势,各有不同的特点,不能片面要求一致相同,而需要和谐共融、享受同等待遇权利。


  四、措施:1、清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障碍,着力解决公共财政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


  2、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施城乡公共资源对接,享受到对等的待遇、权利。


  3、继续改善交通条件,提供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服务市场经济的技能,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赋分说明】


  城市的优势、乡村的优势、二者关系各5分,措施15分


  城市优势、乡村优势和二者关系参照答案,意思相近即可,若有缺少可适当减分。


  措施按点给分,每点5分。每点关键词:1、制度障碍;2、公共资源对接;3、改善交通、就业培训、特色经济。


  3、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浙江实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


  (2)论述深刻,条理清晰;


  (3)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略


  【赋分说明】


  一类文:(40-50),结合主题要点深入分析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问题,论述浙江如何进一步吸取国外和自身已有经验推进城乡一体化;观点鲜明,能恰当联系实际,说理充分;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二类文:(28-39),紧扣主题,观点比较鲜明,说理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文:(15-27),与主题相关,但观点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或不完整(叙述过多,论证不足,论证逻辑不清),结构基本合理,语言不够通顺。


  四类文:(0-14),文章与材料有关,但偏离主题;体裁错误;大段抄材料;立场错误;观点不明;思路混乱;结构严重不完整;语言表达差。


  无标题,扣2分;不足1000字,扣2分;字数超过50字扣1分。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