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针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片段阅读题型和大家谈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如何备考。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片段阅读题型题量分析
2010年9月18日13省公务员考试,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北京考查篇章阅读,其余12省主要考查了片段阅读和选词填空。总的来说13省联考的言语模块题型比较稳定。这对于我们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一个指引作用,但是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模块大纲给出了基本题型,各位考生应该注意。
针对片段阅读,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仍是主旨概括题型和意图推断题型占有较大比重,其次便是细节判断题和语句排序题。
二、备考技巧和方法
首先把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片段阅读题型分成梯队,第一梯队便是主旨题型、意图题型、细节题型、语句题型。第二梯队是态度题型、标题题型。现在距离国考还有几天时间,建议现在考生可以把复习重点放在片段阅读第一梯队的题型上,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而且效率相对高。
针对片段阅读中的主旨题型和意图题型说一下做题要点。
(1)主旨题型
主旨题型无非就是通过文段找中心、核心。关联词和行文脉络在这种题型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1】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太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懂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每个人对交往和独处的喜爱程度不同
B.喜欢交往的人往往害怕独处
C.享受孤独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D.生活中既要擅于交际又要能耐孤独
这是一道典型的主旨题,可以清晰的看出这段文字的行文结构即总—分—总结构,这样结合这段文字的首尾句,即说明交往和独处两种处世方式于生活都不可少,所以选择D选项
(2)意图题型
意图题型无非是通过文段把握作者的说话目的和意图,这种题型我们应该对文段更深入理解一步。
【例2】据初步统计,我国已经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近47万处,博物馆约2900家,粗略估计,全国文物藏品不超过2000万件。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英格兰面积只有我国的1/73,而受到国家登记保护的文物点达到50万处,各类博物馆3000余家。其中大英博物馆目前就拥有藏品700万件。建国历史仅200多年的美国,各类大小博物馆也有16000余家,其中美国斯密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藏品就多达1.3亿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和重视远远不够
B.政府应该成为保护文物的中坚力量
C.我国应加大对文物的发掘和管理力度
D.各国对文物的判定标准不尽相同
这是一道典型的意图题,文段通过中国和英格兰以及美国文物数量对比,作者想说明的是我国历史悠久文物藏品数量少,即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和重视远远不够。
在最后国家公务员考试冲刺的阶段,可以把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片段阅读题型分成梯队,第一梯队便是主旨题型、意图题型、细节题型、语句题型。第二梯队是态度题型、标题题型。
一 、细节题型的做题要点
细节题型典型的提问方式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通过提问方式可以知道,细节题型无非是让人深入了解文意,辨别文意。
【例1】策略博弈的本质在于参与者的决策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作用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第一种方式是序贯发生,参与者轮流出招;第二种方式是同时发生,参与者同时出招,但是不论如何,每个人必须明白这个博弈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积极参与者,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置身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评估自己的这一步行动会带来什么结果。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
A.策略博弈的本质在于团体协作 B.博弈的过程中参与者相互影响制约
C.博弈中每一步的结果都直接影响全局 D.博弈过程中要为他人设身处地地考虑
这是一道典型细节判断题。A选项属于偷换概念,将“相互依存”换为“团体协作”。D选项也属于偷换概念,原文中的“将自己置身在他人的立场上”偏重于“目的为了自己,只是看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而D选项中的“为他人设身处地地考虑”偏重于“目的为了他人”。C选项是无中生有。所以选择B选项。
【例2】法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试图找出数学天才与常人的大脑是否有差别。他们在发表的报告中说,研究发现有人能够快速心算复杂数学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其他人无法使用的大脑部位。科研人员利用正电子射线扫描技术对一位著名数学家的大脑和普通人的大脑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数学家在进行题目演算时,大脑中通常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也进入活跃状态,而一般人则没有这种现象。科研人员因此推断,数学家在进行演算时使用了更多的记忆力,从而使演算速度加快,这个原理与电脑的原理一样,内存越大,运算速度越快。
根据这段文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
A.大脑部位使用越多,运算速度就越快 B.快速心算时,长期记忆一般会被激活
C.脑容量决定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D.运算速度加快是因为使用了更多的记忆力
这是一道典型细节判断题。大脑部位使用越多,运算速度就越快、快速心算时,长期记忆一般会被激活、脑容量决定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原文中都没提到属于是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没有提到“越多,则越快”的逻辑关系,所以A选项错误。原文中只是说,“一位数学家快速心算时,长期记忆的部分被激活”,而B选项一省略了“一位数学家”,二省略了“部分”,所以错误。C选项更是明显的无中生有。所以选择D选项。
二、语句题型的做题重点
语句题型分为语句衔接和语句排序。
【例3】①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对上述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⑤①②⑥③④ B.⑥③②④⑤①
C.②⑥③④⑤① D.⑥⑤①③②④
这是一道典型的语句排序题。首先判断首句,可以得知第一句应该是6,然后再根据语句之间微观内容的衔接,前面谈到天气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衔接自然依次排序选出6后面联接3。
【例4】 “学习悖论”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用我国古语中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适当的一项是:( )
A.“谦受益”与“满招损” B.“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C.“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 D.“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一道语句衔接题。需要填出的语句位于中间,则原文中的悖论是:一不知道学习的内容,二已经知道学习的内容。而最后一句话提到“破解这个悖论”,所以,填入横线处的语句应该是与悖论的两个内容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不知道学习的内容”,当然要去尝试知道,要“知其然”;“已经知道学习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内容的原因,要“知其所以然”。除了B选项,其它的选项都不能与原文有效地对接。所以选择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