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综述
选词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对词义的辨析能力和对语句的理解把握能力。被辨析词的类型主要有:
一、实词的辨析(以近义词为主)
二、虚词的辨析(以关联词为主)
三、成语辨析
这种题型一般是先给定一个句子,在某些关键词处留出空格,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填入句中空格,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最完整。
题型分类破解
一、实词的辨析
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实词是相对于虚词来说的,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对于实词,通常考查考生对词义相近的词的辨析能力,而辨析的对象,归根到底就是词语的语义。只要我们能区分好词语的语义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就能轻松提高选词填空这一题型的正确率。下面就如何掌握近义词的语义提供几种有用的方法。
1、辨词语的特定“方向性”
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的意义,就会出现错误。
【例1】这家酒店刚开业,服务质量肯定不错。我们今天就光顾它。
【解析】“光顾”,敬辞,表示欢迎客人到来。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而不是顾客自己到商家去的用语,故“光顾”误用。类似的词语还有“惠存”、“斧正”、“垂询”、“雅正”、“惠临”、“惠顾”、“惠允”、“光临”等等,这些词语所表示的行动都不是“我”或“我们”发出的,而是“对方”发出的。
2、看词语的适用对象
如:“驱除”适用于具体的人或物,“祛除”适用于抽象的事物,比如:迷信或疾病。
【例1】爱护—爱戴—爱惜
①周总理正亲切地关注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
②那是标志着学生们对老师衷心爱戴的歌。
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例句①中的“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是上对下;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例句②中的“爱戴”只用于人,且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例句③中的“爱惜”只用于珍惜会消耗掉的东西,如时间、生命、粮食等。
【例2】为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启用,起用)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解析】“启用”所指对象是物,重在开始使用,而“起用”所指对象是已退职或免职的人员,重在重新使用。此句语境适合“起用”。
【例3】准备离开时,温总理忽然转过身,挥起右手和这座成为废墟的县城告别。随后,他默默地环视县城,神情_______。
A.庄重 B.沉重 C.稳重 D.凝重
【解析】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沉重:分量大,程度深。稳重:言语、举动沉着而有分寸。凝重:沉重;沉稳庄重。神情用表示言语、举止的词汇修饰不合适,故排除A、C两项。沉重和凝重都有沉重的意思,但是沉重主要修饰心情,凝重可以修饰气氛、神情等,温总理在离开地震废墟时,心情、气氛等方面都很沉重,用凝重修饰更为合理,故本题选D。
3、看词语的搭配习惯
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和特定的语义义项,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并且这种搭配方式是约定俗成的,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
【例1】严厉—严格—严肃
①“拿摩温”为着要对东洋婆表示他管督的严厉,打得比平常格外着力。
②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
③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
例句①中的“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例句②中的“严格”常与“遵守、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例句③中的“严肃”多与“态度、作风、气氛”等词语搭配。
【例2】预算即使制订得再(正确,准确),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解析】句中的搭配关系要根据前面的“预算”来决定,我们常说“准确预算”或“预算准确”,而不说“正确预算”或“预算正确”。
【例3】(2008·中央)在当代,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口素质。谁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本 ,谁就占据先机,谁就会走在发展的 ;谁人口素质低、人力资本不够,谁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富 前沿 累积 B.充足 前锋 积累
C.强大 前端 聚集 D.雄厚 前列 积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辨析。凭借语感,“强大”与“人力资本”显然搭配不恰当,排除C项;一般不会将“发展”与“前端”、“前锋”相搭配,由此也可以排除B项;“丰富”侧重于描述多样性,而“雄厚”侧重于描述充足、数量多,后者填入第一个横线处意思表示跟恰当;“积累”含累积的意思,“积聚”则包含积累、发展之意,用“积聚”显得更符合语境,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故选D。
【例4】(2009年国考)我从不怀疑“城市车”概念的________________性,因为这是全世界都需要的东西:干净、简洁、低能源消耗。我们不是在________________让“城市车”概念成真,而是必须让它实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超前 梦想 B. 可行 尝试
C.实用 期待 D.科学 努力
【解析】一道典型的实词辨析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搭配的词语。考生可以根据瞻前顾后的方式来判断此题的答案。根据最后一句“而是必须让它实现”一句可知第一个空一定是“可行性”,因此此题的答案为B项。
【例5】夸父这个形象是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以全部生命力________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曲壮歌!他________了整个时空,从________的原始社会到因特网时代,从东方到西方。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唱出 超越 混沌 B.描绘 穿越 野蛮
C.谱写 掩盖 简陋 D.描述 跨越 粗鄙
【解析】先看第一空。“描述”、“描绘”与句中的“壮歌”搭配不当,故排除B、D。再看第二空,句意是夸父精神的影响力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这是一种对时空的“超越”,用“掩盖”不妥,故排除C。因此本题选A。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搭配习惯:
发扬:多与“传统”、“精神”、“风格”、“作风”等搭配
发挥:多与“作用”、“特长”、“优势”等搭配
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务
爆发: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力量、情绪等
颁布:多与“法令”、“条例”等大的正规性文件搭配
公布:多指“法令”、“文告”、“通知”等公开发布
改进:多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
改善: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交流:多与“思想”、“心得”等搭配
交换:多与“礼物”、“意见”等搭配
4、看词义的侧重点
【例1】洪亮—嘹亮—响亮
①上校同志的话像洪亮的钟声,一句句在大伙儿的心里响着。(侧重在音域宽宏)
②一声长长的嘹亮的鸣叫声,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
③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跟长久。(侧重在声音响度大)
【例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文学借文字 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解析】“所以”表因果,用在下半句中表示结果;“虽然”常与“可是”、“但是”搭配表转折关系。第一句表达得意思是咬文嚼字有时不是一个好习惯,所以它的含义一般也不好,应选“所以”。“必须”强调必要性,“必需”强调的是一种需要,原句中出现“有”字,只能选“必须”。“表现”:表示、显现出来,故意显出自己的长处,以特定方式行事或活动;“表示”:用言行表现出,用记号或符号示意,显出某种意义。原句中是借助文字表达情感,应用“表现”。“精确”强调非常准确;“透彻”指了解情况,分析事理详尽而深入。思想不能与“精确”搭配,应选“透彻”。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 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 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解析】“终身”指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指一生,多就事业来说。结合语境,①句应选“终身”,据此排除C、D项。②句是说时间久了认不出同桌,应选“辨认”(侧重“认”),排除B项,选A项。另外,也可以从第三组入手辨别。茶叶当然要尝一下才能领略其妙处,所以应选“品尝”(侧重“尝”),排除“品评”(侧重“评”,评论)。
【例4】(2007年国考)钧瓷以其古朴的________________,精湛的________________,复杂的配釉,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列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首。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造型 技术 B.外形 工艺
C.外形 技术 D.造型 工艺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了考生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观察近义词构词上的不同语素,即侧重点。首先根据词义来判断“造型”和“外形”两个词,其中“外形”强调“外”,即物体外部的形状,而“造型”强调“造”,即创造制作出来的物体形象。根据原文可知“造型”更符合文意。再根据后一个空进行判断,“工艺”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而“技术”指的是积累的经验、知识和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可知“工艺”要比“技术”更为恰当。因此D项正确。
【例5】这是几只在山坡上爬行的鹰。臃肿的躯体缓慢地往前________,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 ________着厚厚的污垢。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刚刚被刀剃开的一样。它们的眼睛半睁半闭,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挪动 淤积 B.挪动 堆积
C.移动 淤积 D.移动 堆积
【解析】挪动:指移动位置,可指有生命的事物;移动:指改变原来的位置,多指无生命的事物。题中写的是鹰,故选“挪动”。堆积:指(事物)聚集成堆;淤积:指(水里的泥沙等)沉积。根据题意.污垢“沉积”比较合适,选“淤积”。故本题选A。
5、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一定的句子给我们提供一定的语境,而这个语境,往往是作者所褒扬的或贬斥的,所以在用词时就有所讲究:褒义语境一般不用贬义词,贬义语境不用褒义词。
【例1】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解析】“染指”是贬义词,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我国的运动健儿勇夺金牌,应用褒义词,所以“染指”一词使用错误。
【例2】(2007·江西)我们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一样 的,而且在我们的身上还附带着很多不好的东西。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争强斗狠,但是又爱贪懒好闲,这便种下的种子。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善良 愚昧 B.天真 好胜
C.聪明 狡猾 D.平凡 堕落
【解析】这道题目可以根据感情色彩作答。文中空白处之后出现了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一词,引导了“不好的东西”一句,表达了一种否定的倾向性。由此可以判断空白处的词语不可能是表达积极肯定的倾向性,而A、B、C三项中“善良”、“天真”、“聪明”几个词都是表达积极感情色彩的词语,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因此予以排除。只有D项“平凡”表达了中性色彩,能够与之后的递进句“而且”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故选D。
6、识别词义的轻重
有些词的词义是有轻重的,该用词义较重的就不能用轻的,词义轻重要适当。
【例1】岳飞被秦桧(诬蔑,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解析】“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此句语境要用词义较重的“诬陷”。
【例2】(2008·中央)随着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覆盖城乡,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扩大,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
着社会舆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日益 影响 B.逐步 控制
C.渐渐 干扰 D.不断 引领
【解析】本题从词义大小和轻重上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应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辨析。由“主要”、“很大程度”可知,该影响力扩大的速度快、规模大,“逐步”、“渐渐”显然语义过轻,显得过“慢”,排除B、C项;“引领”侧重于带领某一好的事物发展,而“影响”的词义范围比“引领”更宽泛,用在该句中更符合句意。故选A。
【例3】这些____党纪国法的人已经堕落为社会的蠢虫,人民的罪人,面临的将是严肃的法律____,怎么还会异想天开地要求保留党籍呢?
A.违反 制裁 B.违犯 惩罚
C.违犯 制裁 D.违反 惩罚
【解析】本题是对词义轻重辨析的考查。违犯和制裁分别包含了违反和惩罚的意思,语气更强。故选C。
【例3】雪山草地,____下前辈铿锵的足迹;战火硝烟,____起先烈英勇的雕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留 树 B.写 刻
C.印 铸 D.刻 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程度把握和词语间的相互对应。“留”、“写”、“印”、“刻”是程度逐渐加重的动词,那么和“铿锵的足迹”搭配显然要用程度最重的“刻”。同理,后一个空应选“铸”。本题答案是D。
7、区别词义的范围
辨析词语有时也要从词义的范围入手,因为词义的范围有大有小。如:“财产”通常指具体的物质财富,不包括知识和精神财富;“财富”既可指物质财富,又可指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其范围比前者大。“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例1】战争—战役—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①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范围最大)
②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去切断敌人的逃路。(范围较小)
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役——松骨峰战斗。(范围最小)
【例2】学生从小就应培养保卫(边疆,边境)、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
【例3】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人才,可谓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几点基本素质倒是
的。很多大企业认为,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也是企业最缺乏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大条件: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
A.众说纷纭 统一 B.莫衷一是 固定
C.见仁见智 共通 D.因人而异 公认
【解析】第一空是强调大家意见不统一,ABC中的三个成语意思相近,只有D项“因人而异”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强调如何解决问题,可以排除。第二空前后内容是解说关系,注意是“很多大企业”而非“所有人”形成了共识,“统一”和“固定”都太绝对,而“共通”强调通行或适用于各个领域,程度灵活,所指范围较宽泛,综合起来当选C。
8、从语法功能来区分词的语义
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有时也能区分词义。
【例1】现代科技还没有完全(把握,掌握)这项技术,现在实施它还没有(把握,掌握),所以有关部门建议暂时不要把它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解析】“把握”和“掌握”都是动词,有“控制”之意,但“把握”兼属名词,可作宾语,如“有把握”、“没把握,而“掌握”没有这种用法。所以第二空所填词语作“没有”的宾语,要用“把握”,第一空自然要用“掌握”了。
掌握:
①控制、主持:~主动、~政权、~分寸。
②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知识、~技术、~规律。
把握:
①握、拿。
②抓住(抽象的东西):~时机、~本质。
③成功的可靠性(多用于“有”、“没”后):赢球是有~的。
【例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要坚持权为民所____,情为民____,利为民所____,____倾听群众呼声,
反应群众_____愿望____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A.用,系,谋,真诚,真实,真情
B.谋,系,用,真诚,真实,真情
C.用,系,谋,真心,真诚,真实
D.用,系,谋,真实,真心,真诚
【解析】本段文字出自******在中央党校发表的讲话。只有A选项的词语搭配是最恰当的。本题比较难的一个空是最后一个“真情”。“真诚”和“真实”都可以作副词,充当状语成分,“真情”通常作名词,很少充当状语成分,但在本句中,强调关心群众要建立在对群众拿出真情实感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9、看词语的语体色彩
按语体色彩分类,词语大致可分为书面语、口头语、文学语体、科技语体等。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表现出不同的语体风格。在使用词语时,要根据表达的内容和文章的体裁,选用恰当的词语。
【例1】商量—商榷—商讨—商议
①于是出版社又来商量,说是很多读者要求重印。(侧重于口语)
②机构是可以组织的,条例大有商榷的余地。(侧重于书面语)
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商讨科学发展规划。(具有庄重色彩)
④为了全胡同的事,大家常常到一块商议。(用于较普通的场合)
【例2】黎明—拂晓
①天刚刚黎明,他就起身走了。(文学用语)
②情报送到了,战斗大概在明天拂晓时进行。(军事用语)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岫岩故称大宁镇,其采玉的历史可以 到汉代以前。
②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 。
③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 ,汉字不以标音为主,因此,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
④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各类学校又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 。
A.回溯 步子 但是 场所 B.上溯 步伐 但是 场合
C.回溯 步子 因为 场所 D.上溯 步伐 因为 场合
【解析】“回溯”回顾,回忆;“上溯”指从当前向以往推。①句选“上溯”。“步伐”行走的步子,多用来比喻事物进行的速度,常用于书面语,科技语体,例如:要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步子”,脚步,多用作口头语。“但是”表转折,“因为”表因果。根据前后文可判断③句表转折,故选“但是”。“场所”,活动的处所,一般单用做名词;“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前面一般加修饰语。故本题选B。
10、分析句子的语境(主题、上下文、情景等)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例1】为了躲避敌人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化装”是指改变装束、容貌,“化妆”是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这一语境,要求使用“化装”而不使用“化妆”。可见语境是非常重要的选词依据。
【例2】关于“飞天”的神话传说与艺术创作,始终随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脉搏起伏呼吸,中华民族一向有理性务实之名,但其________的衣袂上,一直缀着一朵________的花儿,那花儿上________的梦,名为“飞天”。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飘零 奇特 闪耀 B.飘逸 怪异 点缀
C.飘零 奇异 闪动 D.飘逸 奇幻 闪烁
【解析】飘零:(花叶等)凋谢脱落,比喻漂泊流落。飘逸:飘浮,轻疾高飞;洒脱自然。本句修饰“衣袂”,显然用“飘逸”合适,排除A、C两项。怪异:奇异,反常。奇幻:奇特而虚幻。本句讲“飞天”是一种美的意境,用“怪异”修饰显然不合适,排除B项。最后一空用“闪烁”修饰“梦”符合意境。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例3】当体育界、工业界和其他领域中的一些领导者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一种高度
________的意识时,一个社会还是应该更好地为那些即将成为领导者的年轻人灌输一种________的意识。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竞争 合作 B.大局 协作
C.协作 分工 D.危机 团队
【解析】根据语境,这两个空应填入一对意义相反的词。前半句强调的是独立的个体,故应填“竞争”,而后半句强调的是“即将成为领导者”的社会功用,故应填“合作”。本题选A。
【例4】央视改版强调强化频道专业特色时,罗明更是坦言:“因为专业就是________,2010年,央视将深入频道________,________品牌栏目。每个频道者。要砍掉1/3缺乏竞争力的栏目,培养1/3 有潜力的栏目,巩固1/3的有潜力的栏目。”
填入划线部分最合适的是( )。
A.立台之本 多样化 创造
B.制台之策 专业化 打造
C.制台之源 综合化 制造
D.立台之基 复杂化 创立
【解析】央视是我国不可替代的电视媒体,已经成立多年,故A,D两项谈“立台”不合适,排除。从“强化频道专业特色”可知,央视希望各个频道体现专业特色,故“专业化”更合适,本题选B。
【例5】近现代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经历了融合、冲突和消解三个时期,反映到教育理念上也相应地经历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越走越远和共同反思三个阶段。这一历史发展表明,过分强调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必然导致对人文的______;而过分强调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也会带来对科学技术的漠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排挤 B.无视 C.轻视 D.限制
【解析】此题论述的是教育理念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矛盾。空缺处后面是一个分句,其中“过分强调”与“漠视”是一对矛盾。与此相对应.前一个分句中的“过分强调”与空缺处的词语也应是一对矛盾。由此排除A、D。“无视”含“故意的忽视”的意思,与题意不符.排除。
二、虚词的辨析
1、虚词概述
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虚,除副词能单独充当状语外,其它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副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例如:“顶多有五斤”,“起码有五斤”,“大约有五斤”,“恰好有五斤”,这“顶多、起码、大约、恰好“几个副词就起到区别作用,使表达更准确精当。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由于、除了等。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与其、尚且等。
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虚词。汉语中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有时态助词:如着、了、过等;有语气助词:如呢、吧、吗、呀等。
2、各种复句关系及常见关联词语
(1)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句子或词语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并列的,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还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不同动作。
单独使用:也、又、还、同时、同样;
成对使用:“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有的”、“不是??而是”、“是??不是”等。
(2)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指肯定地表达出前一个分句,接着后一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表达的意思要更进一步。
单独使用:而且、甚至、并且、更;
成对使用:“不但??而且”、“不仅(单)??还”、“连??也”、“尚且??何况”等。
(3)选择关系
单独使用:或者、还是、要么
成对使用:“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宁愿??不愿”、“宁可??不”、“与其??不如”、“或者??或者”等。
(4)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指前一个分句叙述一个已然性事实,而后一个分句没有顺着这个事实得出结论,而是说出了一个相反的事实。
单独使用:只是、不过、其实(转折味轻)、然而、可是、但是、反而、却;
成对使用:“虽然??但是”、“尽管??却”、“不但不??反而”。
(5)假设关系
单独使用:如果、倘若、便、要是、即使;
成对使用:“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
(6)条件关系
单独使用: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
成对使用:“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不论(不管)??总(不)”。
(7)因果关系
单独使用:因此、因而、故而、所以、以致、从而、是因为、是由于、可见;
成对使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既然??那么”。
(8)承接关系
承接关系指各个分句依次叙述连续发生的几个动作或事情,各分句的先后次序是一定的,不能颠倒。
单独使用:就、便、才、然后、后来、接着、继而;
成对使用:“首先??然后”、“起先??后来”、“先??接着”。
(9)目的关系:以、以便、好、为的是、省得、免得、以免。
3、真题点击
【例1】(2007年广州)一个人 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 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 他有善良的动机, 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B.由于 因此 即使 也
C.不但 而且 虽然 但 D.如果 而 即使 也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关联词搭配及辨析的能力。阅读原文发现文中“那么”一词,与之进行搭配的应该是“如果”一词,表达一种假设关系。因此正确答案已可以确定是D项。A项“因为??所以”与B项“由于??因此”均表示因果关系,所以A、B项均予以排除。C项“不但??而且”表示一种递进关系,与原文含义不符。而D项“即使??也”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与原文相符。故答案选D。
4、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从而—进而—因而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承接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因而:重在表因果关系。
①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②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
③小明近来迟到现象十分严重,因而受到老师的批评。
(2)对—对于—关于
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
①她对孩子很严厉。
②对于大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领导很是重视。
③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三、成语辨析
1、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从内容上看,成语的含义具有整体性。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但更多的成语出自历史典故或古诗文,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闹出笑话;还有的成语含有比喻义,要透过表面意义去理解它真正的含义。
【例1】考虑问题时没有大局意识,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就是他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解析】在这句话中,成语“目无全牛”的使用是不正确的,说话者没有准确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木屋全牛”是指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而说话者却将它理解为缺乏整体观念,是错误的。
【例2】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解析】“间不容发”是个多义成语,有三个意思:①指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②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③比喻文字精练、严谨。没有空间容不下的意思。
2、准确辨明成语的感情色彩
【例1】今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解析】“蠢蠢欲动”的意思是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此处用来指学生报考显然不对。
3、明确成语的适用范围
成语作为一种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的词语形式,其含义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其适用范围也是固定的,不可乱用、滥用。
【例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解析】本句中“汗牛充栋”的使用是错误的。“汗牛充栋”的意思是运书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它适用于说书多。但是经过分析句子,我们得知句中的“汗牛充栋”说的是人,所以,“汗牛充栋”不适用于本句。
4、掌握成语的句法功能
成语的运用,在一定语境中要正确地表达意义,在语法上必须合乎句法规则。
【例1】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解析】“抛砖引玉”的意思是“先把自己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表示自谦,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这个词只有陈教授自己来说才合适,而小王来说就显得不得体了。所以,“抛砖引玉”的使用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