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行测资料  >> 其它   
其它
2012年行测指导: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
http://www.zjgwy.org       2012-01-05      来源:浙江公务员网
【字体: 】              

  第一节 核心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

  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能动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3.规律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8.量变和质变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四、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6.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对其做了精辟的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三个文明”共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以人为出发点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第一,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四,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五,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六,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

  第七,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八,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九,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第十,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以上十个方面,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中,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个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要激发社会的活力,就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

  (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要坚持科学执政,探索和谐社会构建规律。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方式化解全社会的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力求有序、有度、有控地把握好改革创新、稳定发展、统筹兼顾的辩证关系,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氛围,探索和谐社会构建规律。

  二是要坚持民主执政,增强和谐社会构建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始终服从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有效地实施民主政治。

  三是坚持依法执政,提高和谐社会构建保证。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我们党建立健全依法协调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大问题,并通过依法执政和执政活动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制度化水平,依法建立健全全社会民意畅通的规范机制,有效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祥和的安定局面。

 

      行测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2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