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言语题目来说,考生最纠结的莫过于在不同选项中无法识别出到底哪一个为正确答案,而又不知道其他的选项到底有什么问题。考场上时间特别紧凑,就在这样的恍惚当中,可能选出来的答案,就存有一定的偏差了。在这里,我们将简单给大家讲解一下主体排除法这种技巧,文段中的主体,即这个文段论述的核心。考生在做题的时候,能有主动的意识通过寻找主体去破题,排除干扰,即可得出正解。
以主旨概括题为例:
【例1】德国电脑专家正在开发一种新系统,这种系统能利用视觉、语音和触摸技术收集一个人情绪状态的数据,并作出反应。例如,如果电脑感觉到用户情绪激动,它可能会自动让屏幕色彩变得柔和,关闭背景音乐,放大或缩小图形数据,甚至直接表示歉意,这种系统可在用户与电脑互动时感知他们的情绪。
对这段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电脑会收集人情绪状态的数据
B.新型电脑可与用户自由互动
C.新型电脑会感觉到用户情绪激动
D.能够感知用户情绪的新型电脑系统在研发中
很多学生做这道题的时候,要么就是误选了A、B、C三项其一,要么就是选出了正确答案D,却也无法说出其他三项错在何处。而事实上,第一句话作者已经给出该文段论述的主体“新型系统”而非“新型电脑”。
【例2】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里指出,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好像卢梭的忏悔一样,充满着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他杀了一万个人,然后引述孟子的一段话,讲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把修河堤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结果使全省惨遭洪水之害,然后他再悲叹耕者失其田。
上述句中表述的主要意思是( )。
A. 中国人表里不一
B. 中国人很虚伪
C. 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
D. 中国政治家很虚伪
再来看这道题就简单许多了,第一句就指出了论述主体“中国政治家”而非“中国人”,所以快速锁定答案D项。
如果学会了找论述主体的,不只这种简单的题目可以快速出答案,对于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也能准确锁定一个选项。
【例3】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发达国家看齐,导致政府巨额的预算赤字。2008年美国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些国家逐渐失去继续借贷的资本。加上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发行货币政策,每个成员国无权使用货币政策,通过新发债务弥补赤字。于是,主权债务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背景
B.欧洲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C.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的影响
D.欧洲有关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如上文例3,大部分学员根据技巧“背景铺垫法”可以快速锁定主题句为末句。考场时间紧迫,很多学员不仔细,便立马选出了自己的答案A项。但事实上,这道题目就忽略了文段的论述主体“欧洲国家”,所以如果能够找准论述主体的话,才能得出精准的答案D项。
同样地,在其他题型当中,主体排除法也能帮助我们对付一些易错题,甚至一些偏难题。再如:
【例4】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从此,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各领域逐渐渗透,开始主导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模式如同做蛋糕一样,被做得越来越大,已经不只局限在“突飞猛进”的工业生产领域,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等领域更为突出。这种模式的确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财富,人们也从中或多或少得到了实惠,但其弊端正在逐渐显现。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
A. 倡导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B. 批判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
C. 揭示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D. 呼吁人们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平
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曾有不少学员甚至图书误选为B选项,但细心阅读会发现整个文段论述的主体是“这种模式”,而既然原文在转折之后提出了这种模式存有的弊端,我们可以据此判断,作者的意图应该是围绕这个意图的转变来展开的,选择A项。B主体错误,而且更偏向为一种主旨。D不是围绕主体展开的论述,也不能选择。
主体排除法,可谓是言语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技巧。希望各位考生能良好掌握、巧妙运用。
行测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4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