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备考时事   
备考时事
2016年《半月谈》第22期: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http://www.zjgwy.org       2016-12-30      来源:半月谈网
【字体: 】              

半月谈

 

  国内“三期叠加”,全球经济低迷,“黑天鹅”事件频发。中国经济何处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将人们的目光锁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关键词上。


  剑指结构性之“危”。


  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错位。当日益富裕的国人的消费外流,无论“扫货”高档奢侈品,还是性价比高的普通日用品,一些人惊呼:“中国人暴买!”当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面临传统产品需求下降,创新、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时,企业家直言:从“有没有”到“优不优”,国内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但本土企业有效供给相对不足。


  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失联”。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小微企业遭遇金融机构“雨中收伞”,融资难、融资贵让成长型企业感叹:“有技术、有市场、有前景,就是缺钱。”一些地方实体经济虽苦撑已久,但金融活水可望而不可即。


  房地产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失衡。当制造业谋求转型升级,却面临需求下滑、成本上涨两头“挤压”,一些业主转战暴利市场,“干实体,不如赚快钱”。当一些三四线城市楼市库存难去,北上广深等热点城市泡沫难消,“鬼城”与“蜗居”尖锐对比。“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来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声音,引发全社会共鸣。


  解决结构性之“危”,我们在“去”与“稳”、“实”与“虚”、“短”和“长”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


  聚焦结构性之“变”。


  曾经,颇具“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驱动经济快速增长。如今,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后发优势”日趋减少。曾经,一度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一些地方创出经济“奇迹”。如今,此路再也不通,中国经济正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的发展阶段。


  远离“雾霾灰”,呼唤“天空蓝”,PM2.5的数值牵动人心。如何既要发展,也要生态?一年间,中国依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压舱石”。


  一年间,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神威·太湖之光”夺得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冠军、上海磁悬浮列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商用高速列车……科技创新“飞天潜海”。一年间,“互联网+”不断刷新人们想象力,电商2.0让“剁手族”乐此不疲;“共享经济”新体验渗入生活,带来多元个性化服务;“知乎”“分答”“喜马拉雅”把知识付费、知识变现玩成了“夏日狂欢”……经济升级亮点频频。


  然而,“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过剩产能”死灰复燃;企业杠杆率过高,政府举债行为亟待规范……从生产到消费,从企业到政府,结构性失衡顽疾让市场资源错配仍时有发生,让转型升级受到制约。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确已成为中国经济巨轮再次扬帆远航的现实羁绊和痛点根源。中央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无疑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面向更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深化改革。此次,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重要表述,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重要议题,凸显改革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新情况的有效办法,抓住了经济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问题交织的“衣领子”“牛鼻子”。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供给侧改革是扩大内需的核心途径。新技术产生新供给,新供给刺激新需求,新需求拉动新供给。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需求升级和供给能力。唯有依靠创新,才能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唯有激励创新,才能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改革举措“蹄疾而步稳”,改革信号明晰而感奋人心。


  满足需求是最终目的。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现今,产品“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企业家决不能自豪于曾经辉煌的产品和服务,一定要勇立于产品创新的潮头。


  提高质量是主攻方向。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我们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深化改革是根本途径。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化解当前制度供给不足,才能获得持续新动能。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