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和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对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除给予核心成员每人100万元个人补贴外,还将连续3年给予团队每年1000万元的科技项目经费资助;
此前的5月初,2010年度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把资助金额从2亿元增加到创纪录的4亿元,引才总规模达400人。
空前加大引才力度的背后,是江苏人创造的一条独特的转型升级之路: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途径,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引进英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招商引资为主到招才引智先行
5月中旬,南通市政府确定,今年9月举行的港口经济洽谈会期间,将开展百名海外英才进百企活动,同时聘请海外高级经济顾问100名。“以往‘港洽会’的主题是招商引资,而今年的鲜明主题则是招才引智。”南通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吴陈钢告诉记者。
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完成这一“理念转换”的不仅仅是南通。在全省上下,这样的共识已然形成:当前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性因素,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术和资金,而是人才资源。
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江苏求才若渴。2007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开始实施,每年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一次性给予每人100万元的资金支持。省财政当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2008年增至2亿元,今年又激增到4亿元。全省全年各级财政引才资金高达26亿元。
在省“双创”引才计划的带动下,全省出现了竞相引才的生动局面:无锡“530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常州“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镇江“331计划”、宿迁“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徐州“515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记者注意到,这些引才计划聚焦的重点,都是领军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团队。
梧桐树勃发,金凤凰竞来。美国热动力公司副总裁刘佳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返回南通创业;硅谷资深工程师吴薇“牵手”无锡,研发生产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终端等高科技产品;英国投资银行能源银行家张雷丢下令人羡慕的高管职位,落户江阴开始他的“追风之路”;德国汉堡大学终身教授张建伟率20多人的团队,集体奔赴昆山组建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所……
最新统计显示,仅最近两年,全省就新增硕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才62438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980人,有6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放眼全球,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
6月1日上午11时,当记者追到上海采访陈强时,他刚从北京出差返回。甫下飞机便接受采访,采访结束又马不停蹄出发:“我下午要和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会面,商谈如何把熔盛打造成世界著名公司,尽快进入世界五百强。”
作为造船专业博士和中欧商学院EMBA、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陈强2004年来如皋启动熔盛重工项目。仅用4年时间,熔盛重工就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目前手持船舶订单排名世界第五、国内第一。超巴拿马型散货船和集装箱船、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的建造,在推动江苏传统造船业实现跨越式升级的同时,也使得如皋这个江边小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6月2日,国际上第一个以小核酸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园——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内,记者看到一排排办公室门口分别挂着“张礼和院士”、“梁子才教授”、“席真教授”等铭牌。
昆山市科技局副局长陆伟告诉记者,围绕基础研发、小核酸制备、合成修饰、靶点筛选、给药技术、临床研究、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小核酸制药产业链,基地引进了我国小核酸领域最顶尖的一批专家学者和技术企业,4个院士和教授专家冠名实验室、2个企业专家冠名实验室投入运营,12家企业正式入驻,其领域覆盖蛋白药、医疗器械、细胞治疗、新药研发等多个前沿领域,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无论是陈强还是昆山小核酸团队,都是江苏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引进的人才。“江苏要在全球竞争中力争上游,必须放眼全球布局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先发优势构筑产业先发优势。”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认为。
苏州实施“姑苏人才计划”,围绕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智能电网、传感网、新型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已陆续引进308名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这些领军人才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异军突起,成为支撑苏州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去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2056亿元。
记者发现,江苏今年的“双创”引才计划和刚刚启动实施的“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重点引进和资助的,都是适应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创新人才和团队。
围绕新兴产业引进人才的背后,是江苏各地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那种消耗资源、消耗能源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而依靠人才、依靠科技、依靠创新,将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方式。”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高端人才引领,攻占一串新制高点
在无锡,一个“凤凰涅槃”的故事给人颇多启示:长期从事传统产业的无锡凤凰画材集团,主动引进屈志军等留美博士和“高节能型IGBT半导体变频开关器件项目”。一期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成功开发两项IGBT芯片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从做画材到搞芯片,该集团创造了“本土资本与高新产业”相结合的“凤凰模式”。
6月3日,江阴远景能源公司内,张雷的助手提供给记者一份公司高管名单。我们惊喜地发现,众多来自摩根斯坦利、麦肯锡、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西门子、丰田等“世界名门”的精英全都汇聚于此。他们在与张雷共同开创“风电王国”的同时,一个引领世界潮流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江阴迅速崛起。
“人才资源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现实需求的同时,还将引领和主导未来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认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坚持以高端人才引领,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抢占发展先机和竞争制高点——江苏的这一路径引起举国关注。
2007年,刘奋勇从美国加州来到泰州市病毒研究所,从事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2009年1月,他注册泰州亲和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立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年后,企业研制出“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的流感病毒诊断生物芯片。
像刘奋勇一样,如今已有6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医药人才加盟位于泰州的中国医药城,2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这个当今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正在打造成为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
2001年11月,瞿晓铧从加拿大回国,在常熟创办阿特斯光伏电子有限公司,2008年,阿特斯销售收入突破7亿美元,实现7年200多倍的发展速度,在国内太阳能光伏行业处于前三位。从无锡尚德到常熟阿特斯,施正荣、瞿晓铧等英才的加盟,使得江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前沿阵地。
人才和资本“无缝”对接,迸发出巨大的产业能量。统计显示,2009年,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这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6%,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1%,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
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梁保华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近几年来,江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
江苏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继前些年提出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之后,近两年进一步提出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着力构筑长远发展的人才优势。
一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为建设人才强省夯实基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发展。五年来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7.5%,去年达到1100多亿元。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现有高校122所,在校大学生177万人、在校职校生170万人,均居全国第一。
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急需紧缺人才的“瓶颈”制约。省和各市都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助资金,已增加到每年4亿元,全省各级财政引才资金达到26亿元。最近两年新增硕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才62400多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980个。
三是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入实施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333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等,突出培养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去年全省各级重点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达到60多亿元。坚持境内培训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加大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培训力度。省委直接组织到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地学习培训的达到4200多人,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大多具有境外培训的经历。2004年起组织实施“千人赴港培训计划”,累计培训经济管理和服务业人才6000多人。
二、面向创新创业实践招才聚才用才
坚持人才工作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江苏人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以企业为主体广泛集聚人才,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
一是发展新兴产业,招才引智先行。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改变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的传统做法,坚持招才引智先行,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以人才先发优势构筑产业先发优势。去年六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增长26%,成为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无锡市围绕发展新能源、集成电路、物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530计划”,引进了31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该市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留学博士施正荣领军的创新团队,带回10多项光伏专利技术,在省市创投资金支持下,创建尚德太阳能公司,经过十年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江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占全球的20%以上、全国的60%以上,光伏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高端人才引领。江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坚持以高端人才引领,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抢占发展先机,抢占竞争制高点。泰州医药城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创业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为着力点,推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三年来,集聚了6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医药人才,申报200多项医药创新成果,在一些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先发优势,呈现出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态势。我省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苏州纳米研究所,按照“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形成高技术创新源、实现高起点产业化”的要求,推进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经集聚了国内外320名纳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申请专利73项,转化技术成果51项,去年销售收入增长110%。
三是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用好用活人才。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既整合省内科教人才资源,又吸引省外创新资源,为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的舞台。“十一五”以来,全省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20800多项,有55000多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去年我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7.4万件、授权量达到8.7万件,同比分别增长36.2%和95.7%,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常州市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的思路建设科教城,实行开放式创新,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281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集聚科技人才7563人,其中博士超过2000人,不仅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催生了一批科技企业,而且培育了一批具有很强活力的创新创业团队。
三、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我们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努力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到江苏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到江苏转化,使各类人才在江苏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一是形成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识才、揽才、用才,把人才投入、研发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全省13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市)都出台了引才育才计划,形成了广揽人才、广开才路的局面。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园区和重点企业,普遍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打造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目前,全省共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142个、博士后工作站62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2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面积达到941万平方米,各级设立创投机构160家,资金管理规模达到300多亿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每年达到10亿元。
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50条政策,从成果评价、技术入股、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开展“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让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努力使江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发展大计,人才为本。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