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不能出现了一些贪官污吏,就要拉上整个公务员群体陪绑,把这个群体同腐败和灰色收入划上等号。
人民网网民“鼓台山”在强国论坛发帖《公务员收入之真相》,讲述了他和女儿两代公务员的收入情况。帖文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现身说法,既有不被理解的尴尬,也有自己和身边其他公务员经历的酸甜苦辣。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作者道出了许多同行的心声:“我们这些普通公务员不求发财,不求特权,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合法工资收入就能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帖文引起热烈讨论。有的认为文章写出了广大基层公务员的实情,读来很受触动。有的表示自己过去对公务员群体存在误解,本文扭转了自己过去的偏见。也有的认为文章不过是矫情撒娇,作者还是“有点装”。在当下的舆论语境中,出现这些不同意见不足为奇。
公务员的收入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这当然是因为这个群体同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客观地说,随着反腐重拳的频频出击,以及整顿吏治的各项举措纷纷出台,公务员收入规范化、透明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对公务员群体“优哉游哉”的社会印象,对公务员福利和灰色收入的过度联想,特别是各类腐败案件暴露出来的一些部门和官员的特权,都让人们对公务员群体有或多或少地误判。结果就如《公务员收入之真相》一文所说,社会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都被笼统加于公务员身上,“公务员”一词也变成了腐败和灰色收入的代名词。
事实上呢?
诚如《公务员收入之真相》一文所言,腐败都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公务员其实就是办事员,哪有什么权力去腐败?有权力的领导又怎会冒违纪的风险为这些普通公务员去弄灰色收入?
其实,即便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任何一个群体,底层的普通人才是最大的基数;其二,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完全指代他所处的群体。
公务员是一个笼统的群体概念,这里面有地区、部门、工种、岗位等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即便有的地区、有的部门、有的工种、有的岗位的确收入不错,也绝不能表明这个群体就都是整齐划一,都有高收益。同样的,我们也绝不能出现了一些贪官污吏,就要拉上整个公务员群体陪绑,把这个群体同腐败和灰色收入划上等号。
把一个群体贴上某种标签,很容易使这个群体“脸谱化”,也很容易造成对这个群体的“污名化”。对公务员群体如此,对其他群体也是一样。因为校长猥亵女生,就把“校长”们等同于流氓;因为老人为让座与年轻人发生争执,就拿“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说事;因为有官员畏罪自杀,就先验地把忙于工作、因公猝死的官员想象成“背后必有问题”……显然,这样例子,根本不在少数。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分属某一个群体。今天对别的群体随意吐槽,明天自己所处的群体也可能躺枪。群体污名化,最终必然是对个体的误伤。对此,我们还是多一份理性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