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只用金钱来衡量公务员自身价值
羊年春节,对于辽宁营口某机关做了近10年公务员的刘伟(化名)来说有些惨淡,往年要发的奖金不辞而别,作为福利一部分的米面粮油也都没有出现在办公室中。在多重禁令之下,公务员生态发生巨变。“以前有点福利,怎么说也能攒点钱,现在一年能攒一万块钱就不错了。”(人民网,3月2日)
对于大多数成家立业的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团圆的日子,更是不得不大把花费的年关,不论是一身新衣服,还是孝敬父母的一份心意,还是给孩子的一个压岁钱红包,都需要拿钱来说话,加上家庭的开支,种种实实在在的压力,叫苦还是哭穷,想必都不难理解。
年节期间,免不了一系列的花费,更少不了亲戚朋友走到一起,相互探讨年收入几何。曾几何时,捧着“铁饭碗”公务员,旱涝保收,又有各种奖金福利,是多少亲戚朋友羡慕的对象。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政治生态的变化显而易见,过节费被禁住了,节礼也没有了踪迹,各种购物卡更是严厉打击的重点。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当下,“落差”就这样刺痛着公职人员的心:某个亲戚文化水平不高,但通过出门打工,一年要挣回家七八万,甚至十来万,短短几年间,新房修好了,车子也买了,再看看自己一年到头坚守工作岗位,有时还要加班加点,毛收入也就三四万,除去生活开支,所剩无几。
要是公务员们始终只看到这些“利益”的表面化差距,那么心理必然失衡。心理失衡,必然就会把自己的公职视为鸡肋,心不在焉,形成心理暗示,影响工作积极性。在看到外出打工者把大把钞票赚回家的同时,更要细细思量一番他们艰辛的付出。外出务工,往往远离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一年到头背井离乡,起早贪黑、不管脏活还是累活都只能拼命干。凌晨,当他们已经开始忙碌的时候,自己是不是还在甜蜜的梦乡,当留守儿童思念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时,自己是不是正和家里的孩子老人其乐融融,当务工人员在节假日加班加点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在逛商场、外出游玩放松呢?他们的艰辛付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收益,值得尊重并不一定就真的值得“羡慕”.
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能仅仅只看“收益”,不看付出。相对来说公务员工作稳定,环境舒适,生活规律,相比当地人均收入来说大多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特性注定就不是发财的快车道。“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也明白了公务员就应当恪尽职守、服务于民,就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出于理想信念对这个职业的热爱,还是仅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想过更好的物质生活。要打破“铁饭碗”固然有制度的掣肘,但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及各项制度的改革,大可“洒脱”一些,勇敢地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因为,党和人民不需要整天只想着如何把自己的腰包装满的“唯利益至上者”.
金钱并非是衡量一个职业好坏、衡量一个人有无价值的唯一标准,“利益”的大小只应是择业的标准之一。不能否认,稳定与职业地位,也是公务员这个职业最大的价值意义所在。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基层人员,都是这个社会的管理者,是推动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份子,只有至真至诚的理想信念和忠贞不渝的坚守,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付出,而不是对金钱多少的耿耿于怀,对利益得失的斤斤计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