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考试公告   
考试公告
公务员辞职真是“吃饱了撑的”吗?
http://www.zjgwy.org       2017-08-28      来源: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从原济宁市长、华大农业董事长兼总裁梅永红,原宜宾市常务副市长、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弃官从商的浙江平阳副县长周慧,辞职做农民的临澧县副县长刘涛等“明星官员“”的辞职潮,到许许多多离开体制的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知名媒体人、高校教授……


  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会很快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发众多的关注和评论。其中有善意的理解,有惋惜的一声长叹,当然也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不理解和“吃饱了撑的”的谩骂责难。做为一名从体制走出的原“不知名媒体人”,我想说的是,你真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吗?你有无必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你每天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的“键盘侠”生活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职业偏见让我们以最龌龊去臆想一个群体的丑陋,让彼此打量的目光越发地冷漠。”大家对公务员印象都是“喝茶看报纸太闲”、“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当过公务员的杨奇函却要破除职业偏见告诉我们公务员你所不了解的另一面。


  请收起对公务员的偏见
  (杨奇函)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关于公务员的事,说到公务员,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有哪些词会蹦到你的脑子里?铁饭碗、安稳、还有?喝茶、朝九晚五、刻板、看报纸,OK,什么?还有穷,OK。总之,生活中我们对公务员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评论。今天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公务员,想跟大家聊一聊社会上一些关于公务员的几个主要的偏见。


  第一个偏见,公务员服务态度都非常的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我当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服务态度就差过。我刚工作的时候呢,处理一个取暖的问题。一位群众家里暖气坏了,让我们派人去修。然后我们派的人,没有来得及赶到,她一直催一直催,一直打电话说:“你怎么还不来啊,我们都要冻死了你知不知道!”我当时很不耐烦,我说“大妈你别着急”,她说“不管!我冻死了你给我们出医药费啊!”我说:“大妈你看你这话说的,还冻死了出医药费,都冻死了出啥医药费,出丧葬费”。大妈把我投诉了。


  注意,人总有成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公务员系统有着强大的纠错能力和规范机制,会让加入它的每一个年轻人迅速成长,懂得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没多久,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的这个业务能力和态度有很大提高。所以你看,莫怪年少轻狂,毕竟来日方长,成熟总有早晚,不要以偏概全。


  对公务员误解第二条,刚才咱们朋友们都提到了,报纸喝茶,就是说公务员都太闲了。朋友们,公务员真不闲。


  有一次我们筹办一个会议,然后我先到了,同事说一个小时之后到,我想那我可以休息一个小时,加班好几天很累嘛,然后我就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然后过了一会儿,不到五分钟,一个大哥把我叫醒说,小伙子洗手间在哪儿啊?我说,出了大门奔右,您就能看见洗手间了。他说好谢谢,我说不客气。我又接着睡,又不到五分钟,又一个大姐把我叫醒,小伙子,洗手间在哪儿?我说,出了大门奔右,您就能看见洗手间了。她说谢谢,我说不客气。


  我想这什么时候是一站地啊,我就半个小时可睡了呀。我就拿了一张A4纸,拿了个马克笔写着,我不知道洗手间在哪儿,然后放在桌子上,趴着接着睡。结果睡了不到五分钟,一个大爷把我叫起来:“小伙子,出了大门奔右,你就能看见洗手间了。”


  所以你看,没有那么多闲的工夫,你们看到的,都是那些特别闲的,但是那是极少部分,大多数人真的很忙。所以大家看,公务员这事不是那么容易干的,三年的胳膊五年的腿,十年练不好这张嘴,状元的才英雄的胆,城墙厚的一张脸。谢谢。


  刚刚跟大家分享了,我在公务员工作中的一些经历,然后聊了一些偏见,我看咱们很多朋友们,听得也很嗨。我当年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那每天那是非常的不开心。所以,我没有扛住,我辞职了。


  也正是因为我没有扛住,所以我知道那些扛住了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有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今天来想为他们说几句话。我当年的同事们二十四小时手机挂机,轮流值班,大年三十不例外要处理群众问题,我记得当时有一位老大爷凌晨两点打电话说,楼下的电动车一直响,我睡不着觉。我们同事就得陪他,陪他聊天聊到他老人家开心为止。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公务员,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着。


  公务员嘛,说到底他不就是个职业嘛,而你但凡你做一个职业,你就会面临职业偏见,而我最讨厌职业偏见。它让我们以最龌龊,去臆想一个群体的丑陋,让彼此打量的目光越发的冷漠,而只有消灭职业偏见,我们才能拯救这个渐趋冷漠和狭隘的社会。


  而今天的社会,乌云遮蔽着天空,手机肢解着交流,网络放大着人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解和体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云淡风轻岁月,千锤百炼真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谢谢大家。(完)


  公务员为什么要辞职?


  不同城市,中央部委与基层,政府与公检法等不同部门,虽然辞职情况每个人不同,但是原因是共性的,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薪酬水平偏低,隐性福利减少,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相对于公司企业来说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多数外企、国企、民营企业的工资水平都比较高,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比较多。在当前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反腐风暴之后,隐性福利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现在广大公务员的收入只能是工资卡上每个月固定的数字,什么福利都不发,会议的住宿吃饭都有严格规定,让很多人动了离职的念头。


  而在企业,有跟收入挂钩的绩效考核,晋升通道及现代化管理体系也已经很健全,能够通过发挥个人自身价值取得经济效益,因此吸引了一部分有能力并想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获得更高报酬、更好个人发展的公务员群体。


  【赵光华 前著名副镇长,现准著名律师】


  赵光华原为四川泸州古蔺县石宝镇副镇长,2013年7月,他辞职时发表了一篇《我为什么要辞去副镇长职务和公务员身份》的感言信,吐槽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工资仅够给孩子买奶粉和尿布钱,工作6年了还靠父母接济养家糊口。


  时隔一年,他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收入从原来的3000余元、生活需要父母接济,变成了月均近2万元,在还完房贷与车贷后还能剩5000余元。他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庆幸几年学到的经验。我呼吁给他们应有的待遇。他也承认,曾经的“高调辞职”,客观上提高了他的知名度,给他带来了近三分之一的案源。


  二是晋升空间狭窄,不能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


  公务员从事的是行政工作,只有行政级别上去,工资、津贴、奖金才能上去,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发挥作用,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公务员职务晋升基本上是靠熬年限,甚至拼关系。不像高校、科研机构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获奖等硬性指标。


  公务员从事的是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也就是办文、办会、办事,具体就是接接电话、组织会议、做做会议记录、搞搞接待、文件上传下达,等等,体现不出专业性,看不出工作成绩,更别谈工作的创造性。


  在行政机构中,级别越高职位越少,就像金字塔,越往上位子越少,大部分公务员都处在金字塔的塔底。很多公务员在一个职级上待了很多年,熬到退休也熬不上去,出现“天花板”现象,看不到希望,对工作也就失去了积极性和动力,逐渐变成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


  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想做点事情的人看到自己的未来也是如此,“不想继续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了”。于是,便萌生了转变工作状态、寻求更有希望、更有价值工作的念头。


  【黄艳 宜昌市秭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副局长】


  1985年出生的黄艳是常德桃源人。2010年,她从云南大学硕士毕业。当时,湖北宜昌市从研究生中公开招聘科级干部,黄艳参与了考试。3000人参与选拔,最终200人上岗。经过一轮轮筛选,黄艳最终到宜昌市秭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任副局长。其主要工作是协助党组书记、局长抓好全面工作,具体从事录用调配、军转干部安置等工作。


  2015年5月,这位85后美女副局长辞官的消息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出生于常德农村的黄艳辞去花了5年时间才适应的副局长职位。除开晋升渠道狭窄,收入和工作量难成正比,压力大等原因外,黄艳辞职的念头还源于恐慌。2015年5月,宜昌市秭归县,黄艳走出单位大门。五年的公务员生涯结束。


  “我喜欢动脑筋,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在公务员系统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很多事情不是由你来决定的,我一直是个执行者。我想,难道我这一生都要周而复始地执行下去吗?”黄艳说。


  在黄艳看来,公务员与厨师、理发师、维修工一样,其本质属性都是一份职业,与其埋怨工作环境,不如自己走出这个圈子,她愿意当个转型的样本。“再不走,我就没有勇气和激情出来了。”


  三是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


  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风险大,“经常加班”“5+2” “白+黑”,幸福感低。特别是公检法、政府部门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工作量大,而另一方面,收入水平低,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也就更大。


  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工作,社会转型导致案件越来越多,加班已是常态,案件终身责任制也是很大压力。由于工作对象是罪犯或者心理不正常的人士,接触大量的社会阴暗面,甚至导致自己心理灰暗,患上心理疾病。另一方面经济收入上的压力也很大,如果辞职当律师,收入提高几倍。有人不断地流出去,就得有新鲜力量补充进来。


  2015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发布《2016年招录人民警察公告》,共设置50个职位,计划招录3290人,招录数量是上一年的四倍多,为近年最大规模。同时,招录范围扩大,大专以上学历,应届、往届毕业生均有职位可以报考,多数职位不限专业。


  【周慧 浙江温州平阳县人民政府原副县长】


  2014年7月主动宣布辞职。


  一份“平阳副县长周慧辞职感言”在网上被频繁转发,38岁官居副县长,这位年轻干部的辞官之举引发热议。


  对于辞官一事,当时38岁的周慧说:“辞职获批,虽然有点旷日持久,且法定程序尚未走完,不过木已成舟,可以长长地舒口气了,吁……这一刻,仿佛云淡风轻……”


  从感言看来,周慧辞官的想法由来已久,他写道“半年多来,这个在内心里翻腾的想法,终于按照自己的设想,一点点地实现了,如同拨云见日,沐浴在春日暖阳之下。”


  而辞官的原因,他只是简单解释为“辞职只不过是换工作,换地点。”


  四是人际关系复杂,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由于目前对干部晋升、考核等机制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有句话说:“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说你行的人得行。”掌握人事权力的领导决定着公务员的晋升,而与关键领导的关系就具有决定性作用。买官卖官是危害最大、影响最坏的腐败现象,被公认为“腐败源头”。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党组织不断加大对用人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整治力度,出台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但买官卖官现象仍禁而不止,查而不绝,在一些地方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买官卖官双方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容易从内部攻破。行贿受贿的双方基本上都是一对一,很少有旁证。而且对行贿人的提拔还按照规定的程序走了过场,让人觉得合情合理,使买官卖官行为更具欺骗性与隐蔽性。


  买官卖官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公务员正常晋升的通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破格提拔、快速提拔、带病提拔等不正常现象,这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严重损坏了干部队伍的风气。


  【陈行甲1971年生,1992年8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共湖北省巴东县原县委书记】


  2016年12月2日中午,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篇《再见,我的巴东》告别信,宣布离任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县委书记。


  在这篇2000字的告别信中,他写道,“我在巴东的十多万穷亲戚们,虽然不为你们直接服务了,我还会牵挂你们,还会尽力为你们做一些事情。”


  从2011年10月到2016年11月,陈行甲在巴东县县委书记位子上干了5年。这些年,他屡上头条,从高调反腐到亲自演唱录制MV,再到3000米高空跳伞,宣传巴东旅游,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言行,让陈行甲成为巴东甚至湖北的官场“明星”。


  但这也给他带来了诸多争议,有人赞誉他“开明”,也有人指责其“作秀”,博取政治资本。


  总结过去五年工作,陈行甲在告别信中坦言,“我不敢说自己不负苍生,但我敢说自己不负本心,敢说自己是个不收钱的县委书记,敢说自己已经拼尽全力。”


  2015年他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6年9月又刚被湖北省委定为“州级领导干部人选考察对象”。陈行甲说,“不想留给别人太多臆测的空间,我离开,是我个人的想法,与组织、他人无关。”


  五是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并轨,打开了体制内人员向体制外流动的通道。


  促使公务员离职的原因还与2015年开始实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有关。“久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的机关事业单位保险改革终于在酝酿准备多年之后,在2015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6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数十年的“养老双轨制”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更标志着绊住体制内人员离开体制的最后一道制度性枷锁已被彻底解除。中央和地方都鼓励“有想法、有冲劲、敢改变”的公务员们换个舞台、换条跑道,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翱翔,到更适合自己、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促使这些官员辞职固然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但更多的还是国家在制度层面释放的善意和鼓励。


  以前有些人想辞职又犹豫不决,怕辞职以后自己之前当公务员期间没有缴纳社会保险,都白干了。现在体制内、体制外社会保险并轨了,以前干的工作年限都能视同缴纳社会保险,社保接续上了,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当然,还有更崇高的一种:无关“职位”,只因“梦想”


  一边是考公热情不减,一边是公务员辞职不再鲜见,也难怪公务员这个曾经的“铁饭碗”被笑称为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的“围城”。


  即便其中有精神空间、收入待遇等比较世俗的理由,但更多的还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闯劲和冲劲,以及“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的理想追求罢了。


  就业本就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情,跳槽离职、来来去去实在不足为奇。纵然曾经为了信念而停留,如今为了梦想而离去,也不过是顺应了本心,不应受到指责和非议。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愿意在“体制内”付出青春精力和美好时光的“守护者”固然值得我们赞扬,但换一种方式,愿意在民营企业、田间地头参与时代变迁的“战斗者”同样值得我们钦佩。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创造社会价值、体现人生价值,又何必在意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


  【王振耀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


  王振耀,1954年生。在民政部任职22年,官至司长,推动城市居民低保、农村基层选举等多项制度,后辞职组建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


  王振耀人生事业的下半场,始于2010年,变身后,王振耀得出一个体会——当“院长”比当“司长”还要复杂、综合得多。


  他今年63岁了,要是在体制内,王振耀已经安稳退休,并享受厅局级的待遇。辞职到了北师大做公益之后,待遇没了,有病就得早上六点起来多排队,报销不完还得自费。他倒超然说:“在政府里,人在岗位时施展的作用是很大,但是离开了就不一定,换了主事者,一切都可能会变。但社会要是形成一套机制了,不会变,社会是不会退休的。”


  白岩松曾在2012年为他写文章:


  “振耀兄辞官进校园,我是支持的。离开官场,他再无退休的可能,活到老,公益到老;更何况,他这样的人多了,在政府与公益、权力与社会、官员与公民之间,多了润滑与沟通,社会因此可以进步得更快些。”(演讲与人生)

 

     (文章转自网络,仅供参考)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