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热点时评
公考时评“百姓问政”为何沦为新版形式主义
http://www.zjgwy.org       2014-07-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 】              

  在武汉市日前的一场“电视问政”中,群众对个别干部现场答复的满意率仅为29%。一家门户网站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百姓问政”沦为“真人秀”。


  为何本应拉近与群众距离、树立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百姓问政”却遭遇信任危机?专家表示,“百姓问政”中,如何应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干部“为民情怀”的多少。


  “托词借口”越说越顺溜 “百姓问政”渐失信任


  “街边小餐饮,局长您敢吃吗?”“为啥10分钟等不来一路公交车?”  “‘黑的士’为啥越打击越猖獗?”……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许多电视、网络、微博“百姓问政”中“焦点”。


  然而,在许多“百姓问政”后,老百姓等到的并不是问题的快速解决,而是各种各样的敷衍和推脱,甚至套话连篇。


  ——“明天就办”:承诺沦为“空头支票”。广西柳江一位镇党委书记曾向群众承诺:“一个月对水源污染进行整改”,群众发现一个月后完全没有整改;去年年底,武汉市蔡甸区的负责人承诺对刘老伯家里的房子“尽快进行检测并维修”,截至今年7月初,刘老伯家的房子裂缝依旧。


  ——“重视解决”:答复变身“官话推脱”。“成因比较复杂”“要拿出彻底解决的办法”“这些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已经引起我们的重视,正在调研会商中”……在武汉、海南等地形式多样的“百姓问政”活动中,个别官员用这些官话、套话,闪烁其词地回应群众提出来的问题和困难。


  ——“标准回复”:以不变应万变的“懒政”。河南省沈丘县网站曾将“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的”作为群众难题的统一答复,但这些“尽快处理”几乎从来没有下文。不少“微博问政”名存实亡,长时间无人更新管理,成为电子化的“僵尸”。


  “只承诺不行动,这就是新的形式主义、新的‘假大空’。”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一些官员似乎对群众的“问政声”有了“免疫”,张口就是“道歉”“马上就办”,台下却不管不问。长此以往,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百姓问政”自然会丧失群众的信任。


  “为民情怀”的深浅 “百姓问政”的成败关键


  海南新闻广播“政风行风热线”多年蝉联海南省广播收听率榜首。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节目的生命在于追踪落实,市县、厅局的“一把手”不但要接听群众热线,还要现场就群众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相关整改的落实,节目会定期追踪直至解决。


  对此,专家表示,让群众现场提问,追踪问题落实,相当于把对官员的评判和“打分”交到群众手中,打破了地方干部与群众间无形的墙。


  近年来,不少“百姓问政”逐渐成为问计于民的重要平台。“上海发布”、“平安北京”“外交小灵通”,这些宣称“不当僵尸不作秀”的政务微博,截至7月13日“粉丝”量均达到了数百万;武汉市今年已掀起“治庸问责风暴”以来的第六次电视问政。


  专家表示,部分“百姓问政”形式受到欢迎,其背后真正吸引民众的是参与“问政”领导干部的深厚“为民情怀”,为民谋利的真诚真心。


  “如果只想捞政绩,而将‘问政’变成‘秀场’,对群众反映的难题拖延、推脱,甚至无视民众疾苦,是对有诉求群众的‘二次伤害’。”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说,这样既伤害群众的感情和信任,也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电视问政”现场点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表示,“问政”不是“真人秀”,官员更多的应该是找问题、查责任,而不是作检讨、表决心。应当少一点舞台上的豪言壮语,更多琢磨如何踏实整改。


  杜绝“百姓问政”“掺水” 监督、问责齐“发力”


  随着我国政务公开的领域和载体不断拓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一些专家表示,“百姓问政”应该成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舞台,也应该成为检验干部、考核干部、评价干部的考场。


  对久拖未决的事件处理要加大问责追究。“后续调查结果难以出炉,关键是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说,各种问政是否流于形式,取决于是否能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否真正做到人人有监督、事事有责任、件件有落实。


  应该更好探索百姓问政如何取得实效的长效机制。王忠武建议,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构成链条,把各地一些有效的经验以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动一些制度设计的长期化。


  还有专家表示,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百姓问政”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使“问政”成为“不掺水”的有效监督方式。




互动消息